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赵争耀)位于西安西南约15公里处的太平遗址,是一处大型的客省庄二期文化聚落遗址,在西安斗门水库项目建设过程中被发现。根据近两年的考古工作研究表明,太平遗址被证实为夏时期大型中心性聚邑遗址。
“通过我们目前短短两年时间的工作,我们在太平遗址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发现,比如说我们在这发现的有玉料,有玉器,有玉器加工过程中的副产品,在这一时期是一个非常高等级文化因素的表现。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有陶铃、陶牌饰高等级的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证明了我们太平遗址是一个中心性的聚邑遗址。”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太平遗址联合考古队队长王小庆介绍,太平遗址目前已完成勘探面积40余万平方米,发掘面积460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墓葬、水井等大量遗迹。出土的陶器、石器、骨角器和玉器等,测年数据约为距今4150至3700年前,属于客省庄二期文化,已进入夏代纪年范围。
在太平遗址发现有环壕,有两东西并列的两个环壕,相当于现在意义上的护城河,实际上是对古人生活设施的一种防卫性的措施。另外,太平遗址已经出土的玉璜、玉璧、玉刀、玉圭等玉器和玉璧芯、玉料,构成了完整的玉器生产操作链,表明太平遗址有成熟的玉器作坊。
在东环壕北部中央发现有朱砂墓、夯土基址和大型地坑院建筑等。尤为罕见的是出土了一件关中地区少见的“陶铃”。“现在发现的这些所谓的乐器,它不是一种音乐,它是一种身份和权力的象征。拿着这种陶铃在摇晃发声,表明他跟一般人不一样,他有上天赋予的一种神圣的权力,所以我才能在社会的组织管理结构中站在最顶层对大家发号施令。”王小庆表示,太平遗址考古采用“边考古、边保护、边研究、边展示”的田野考古方式,结果显示太平遗址的文化内涵已经出现了以礼制为核心的早期文明特征,与同时期文化的密切联系表明太平遗址已经具备了中心性聚邑的地位,是四方文化交流的辐辏之地,奠定了关中盆地中部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都城文明的史前基础。“太平遗址的工作证实了我们关中地区在这距今4000年前左右,我们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间节点,同样拥有传统优秀的文化,证明了我们关中地区的中华文化的发展是连绵不绝的。”王小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