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关中豪族除外戚豪门外,还有一批既拥有大量土地而又精通儒学的大家族,即所谓的经学世家。西汉后期,以占有大量地产为特征的豪族地主迅速发展,成为严重社会问题。哀帝朝师丹提出“限民名田”,王莽改制实行“王田”,均为此而发,但也均以失败而告终。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加上东汉以刘秀为首的统治集团极力重儒崇经,遂为大地产与儒学的结合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于是出现了一批经学世家。
东汉时期关中最早的经学世家,当数茂陵杜氏。其创始人杜林字伯山,父邺,成、哀间为凉州刺史。少好学,时称通儒。杜林在汉光武帝时曾官至大司空。他最大的成就是在学术方面。他博学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推崇他为“小学之宗”。
林少好学沈深,博洽多闻,时称通儒。新莽败亡,他流落河西,隗嚣慕名欲任用之,被谢绝,遂受监视。后借其弟去世之机,持丧东归,嚣派刺客欲加害之,刺客反被其情义感动而逃亡。及至关中,光武即征拜侍御史,复引见,赐车马衣服;京师士大夫,无不推其博洽。历官大司徒司直、光禄勋、东海王傅、少府、大司空等职,对东汉郊祀礼仪及刑律制度均有所建言,为朝廷采纳。其治《古文尚书》,曾于西州得漆书《古文尚书》1卷,视为至宝,握持不离身,后授郑兴与卫宏,于是古文遂行。又长于文字学,曾撰《苍颉训纂》《苍颉故》各1篇,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苍颉故诂》1卷行世。
杜氏之后的经学世家,当推平陵贾氏。其代表人物贾逵字景伯,为西汉著名政治家贾谊的9世孙。东汉著名经学家、天文学家。贾逵一生,著作等身,所撰经传义诂及论难达百余万言,又作诗、颂、诔、书、连珠、酒令凡九篇,“学者宗之”,被称为“通儒”。
逵曾祖父光,官常山太守,“宣帝时以吏二千石自洛阳徙焉”;父徽,则是一位学者式的人物,“从刘歆受《左氏春秋》,兼习《国语》《周官》,又受《古文尚书》于涂恽,学《毛诗》于谢曼卿,作《左氏条例》二十一篇”。逵少承家学,习古文经,兼通五家《穀梁》之说;好学深思,诸儒语谓“问事不休贾长头”。明帝时拜为郞,与班固并校秘书,应对左右。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奉诏讲学于白虎观及云台;并撰述欧阳、大小夏侯《尚书》与古文同异,齐、鲁、韩《诗》与毛氏异同,作《同官解故》,受到皇帝好评。迁官卫士令,并命以古文经教授诸生高才。其又通天文、历学,曾建议历法按黄道计算日月运动,阐发月球运动不等速理论。和帝朝,迁左中郞将,复为侍中,领骑都尉,兼掌秘书近署,甚见信用。所著经传义诂及论难百余万言,又作诗、颂等凡9篇,“学者宗之,后世称为通儒”。代表作《春秋左氏解诂》《国语解诂》均佚,黄奭《汉学堂辑佚书》、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本。(来源:方志咸阳)(B)(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