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汪银春
白河县宋家镇双喜村有一群“幸福”的黑猪:清晨,它们结伴走向大山深处,吃百草、喝清泉、与蝴蝶野兔为伴;傍晚,在歌曲《猪之歌》的召唤下,排着整齐的队伍回到圈舍。那般景象,叫人忍俊不禁。
李玉堂,就是这一景象的创造者。
返乡的脚步
李玉堂是土生土长的双喜村村民,2003年毕业后,外出务工,先后在铁路、机械厂、煤矿、金矿等地从事建设或运输工作。20多岁的年纪,如何甘心将青春搁浅于日复一日的流水线上,创业的念头在他的脑海里迸发了。
双喜村地处白河县后高山,空气清新、植被茂盛,山泉纯净无污染,林中有野生中草药百余种,这闲置的山林也是最宝贵的财富,李玉堂想到在山林里做文章。2012年,李玉堂在咸阳偶遇一个特色养猪场,场内树木葱郁、绿草如茵。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将它跟养猪场联系在一起。这一场景也让李玉堂想起腊月的家乡,杀年猪喝庖汤,每个村子弥漫着的土猪肉香。
“若是在家乡那原生态、无污染的大山中搞特色养殖,肉质定然绝佳。”李玉堂把目光聚集到了汉江黑猪。可是,当他把放养黑猪的念头告诉家人时,反对声一浪高过一浪:“放在大山里养,如何收回来?没有饲养经验,血本无归怎么办?还是靠打工赚钱、盖房子、娶媳妇的人生,稳妥保险。”
李玉堂没有就此放弃,他一边到养殖基地实地取经,一边在网上积累经验。2013年,他结束打工生涯,回到家中,他要从投入成本较低的天麻着手,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生态养殖梦。为了掌握技术,他多次前往汉中、宁陕等地学习,并邀请技术员前来现场指导。终于,育苗、移栽、管护、收挖、储藏、保鲜、加工等全套技术都熟练掌握了。同时,还掌握了天麻有性繁殖技术,破解了种子老化的瓶颈。
听得懂音乐的小猪仔
天麻的试种成功,让全家人看到了李玉堂身上的拼劲和韧劲。他还购买了各类科学养野猪的书籍资料,刻苦钻研,并向当地兽医、农技部门的专家请教,逐渐具备养野猪的能力。“政府鼓励退耕还林,林地面积不断扩大,还大力倡导返乡创业,提供各项优惠帮扶,黑猪林下生态养殖是顺应时代的创业好项目。”当李玉堂再次提及放养黑猪,赢得了全家人的赞同。
2014年,李玉堂注册了“天蓬”特色养殖家庭农场,并购进首批黑猪幼崽。通过观察,李玉堂发现猪仔对声音异常敏感,于是利用食物作为奖励,让猪形成了听到音乐就返回圈舍的条件反射。通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只需要播放固定音乐,黑猪们便会立即回到主人身边。“音乐喂养法”不仅节时省力,也形成了一道独特景观,李玉堂成为村民口中的“猪司令”。
黑猪在山林养殖,活动范围达10余公里,运动量大,免疫力强,肉质紧凑,再加上每天吃林下百草,令黑猪的肉质具有味道鲜美、肥而不腻以及无公害等“绿色环保”优点,市场上自然供不应求。2015年小黑猪出栏时,短短几天就被慕名而来的安康、西安以及十堰的客户抢购一空,并签下了2016年的订单。
山间的“空中飞人”
冬季,山上绿色植物变少,饵料有些供不应求。李玉堂就在地里大量种植红薯藤、玉米秆等农作物,可是靠肩挑背扛送到各个山岭,显然不切实际。在外务工时,工地建设或运输中,时常用滑轮和绳索运送物资,李玉堂熟练掌握了操作原理和技巧。“如是用这一办法,岂不是省时省力?”说干就干,李玉堂在山岭之间利用大树或井架作为定点,栓起钢丝、绳索,运送饵料。村里人佩服他的聪明,又赠与他一个外号“空中飞人”。
2016年,李玉堂讲重点放在技术巩固和品种培育上,他不仅要建成陕南品种最全,品系最高,规模最大的黑猪养殖、繁殖基地,还要让更多有创业愿望的人,只要一片荒山和少些启动资金,便可开启创业梦想。同时,也要让家乡那些年逾花甲的留守老人,彻底摆脱肩挑背扛的命运,轻松致富。
回忆起创业历程,李玉堂深有感触地说:“路在脚下。只要坚定信念,瞄准市场,勇于尝试,踏实肯干,就一定能走出一条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