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是历史必然
2016-10-21 8:19:00 陕西日报 编辑:秦人
毕远佞
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长征时,除西北革命根据地外,全国范围内的各个根据地都已丧失殆尽。而西北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硕果仅存”,有其历史必然性。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建立并形成了根据地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是造就西北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的根本原因
西北革命根据地党组织善于把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同陕甘实际相结合,正确估量敌情我情,独立自主地处理重大问题,表现出政治上的成熟和独创。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西北红军和根据地涌现出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高岗、马明方、贺晋年、张达志等一批领导人,他们始终坚持革命信念不动摇,坚决服从党的统一领导,坚持团结包容原则,不搞宗派、小团体。无论是面对“左”倾错误领导者的无端指责和降职,还是内部的意见分歧和争论,甚至被错误“肃反”、身险囹圄,他们都能以党的利益为重,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始终保持坚定的党性原则和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最大限度地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保存了革命力量,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
他们领导广大军民长期奋战在陕甘地区,致力于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巩固,是西北革命根据地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毛泽东曾高度称赞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我们刚刚到陕北,仅了解一些情况。但我看到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很高,懂得许多革命道理。陕北红军的战斗力很强,苏维埃政权能够巩固地坚持下来,我相信创造这块根据地的同志们是党的好干部。”对于刘志丹,毛泽东评价他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赞扬他为“人民英雄”,朱德称赞其为“红军典范”。
二、五大内部原因,造就了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硕果仅存”
首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为根据地的生存和发展找到了正确方向。中共陕西党组织始终坚持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不论是早期的武装起义,还是以后的兵运、创建红军、建立根据地,都毫不动摇地执行了中央的指示。虽然受中央“左”的错误影响,省委有些决策脱离实际,并错误地批判所谓的“梢林主义”,但在刘志丹、谢子长等人的坚决抵制下,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信念得到坚持。刘志丹坚信要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并在包家寨会议上提出采用“狡兔三窟”的方式创建根据地,从而构建了以南梁苏区为中心、以关中苏区和陕北苏区为南北两翼的多区域大战略布局,且为粉碎敌人的多次“围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体现了西北革命根据地党和红军领导集体的政治、军事智慧。
其次,在战略上采取以根据地为中心,主力红军在根据地以外打击敌人,各路游击队坚守在根据地或游击根据地进行内线作战。刘志丹提出的“三色”论,坚持把武装斗争与农民运动、建立红色政权相结合,为创建西北红军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党的领导下,先后建成红军陕北游击队、南梁游击队、延川游击队,最后发展成为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到1935年,总兵力近5000人,游击队4000多人。
第三,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团结各阶层各方面人士,保护、发展、壮大了革命力量。陕甘一带国民党嫡系部队、地方军队、中小军阀、民团派系林立,明争暗斗,矛盾重重;土匪、哥老会、红枪会等鱼龙混杂,勾心斗角,相互利用。中共陕西地方组织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中充分发挥了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刘志丹、习仲勋提出“敌人越少越好,朋友越多越好”等观点,与同情革命的民间团体保持统战关系,说服教育地方民团,使赵连璧、贾生财、杨培胜、师储杰、郭宝珊等绿林武装走上革命道路,丰富了党的统战思想。
第四,加强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建设,有力促进了根据地的巩固发展。西北革命根据地党组织积极开展苏维埃政权建设工作,努力使最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民主权利,确保劳动人民当家做主。根据地实施了著名的“十大政策”,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进行了土地革命;鼓励农民发展生产,保证民生;设立集市,以物易物,采取开放政策发展经济;发动群众办学校,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了禁烟、禁赌、放足委员会,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始终将建立清正廉洁的政府作为头等大事,制定了严格的法规和条例。这些举措,极大地调动了群众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使根据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呈现出兴旺繁荣的景象。
第五,坚持革命为民,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了群众最广泛的支持。在根据地创建初期,陕甘边、陕北的红军及其领导就十分注意了解、体察群众的冷暖和疾苦,建立农民协会,组织打土豪、分财物,解决贫困农民的生计。根据地建立后进行土地分配,满足了农民对赖以生存的土地的需要。群众见到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就像见到亲人一样,亲切地称呼他们为“老刘”、“老谢”、“仲勋”。很多传唱至今的陕北民歌,生动地表现了那时的党群关系。
三、四大外部原因,造就了西北革命根据地的“硕果仅存”
首先,陕甘地区复杂的军政格局,使国民党中央党政军势力长期未能实行有效控制。统治陕甘两省的杨虎城、张学良、井岳秀、陈国璋、苏雨生、谭世麟、马鸿宾等军阀拥兵自保,相互勾心斗角,矛盾错综复杂。地方实力派对“围剿”西北革命根据地态度消极、敷衍了事,甚至互相掣肘,难以形成合力。由于利益冲突,在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蒋系军政势力向陕甘发展的势头始终受到遏制。刘志丹等人巧妙利用当时陕甘边界地区敌人统治权力的“真空”和相互矛盾,巧妙周旋,各个击破,积蓄革命力量,在“夹缝”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这也是陕甘根据地虽多次遭到重兵“围剿”,却始终“红旗不倒”的重要外因。
其次,陕甘地区特殊的自然社会环境有利于根据地的发展。陕甘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东、西、北三面被黄河天险包围,是防御国民党军进攻的天然屏障。同时,陕甘边根据地地处桥山山脉,梢林茂密;陕北根据地位于白于山区,山、梁、峁、沟、塬密布,沟壑纵横。两地的共同特点是地势险要、交通不便、易守难攻。而黄土高原特殊的地形地貌,却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天然环境。再者,这两个根据地位于陕甘宁晋绥蒙边界,地域偏远,地广人稀,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且都是封建落后的农业经济,农业生产基本都处于封闭的自给和半自给状态,有利于红军筹粮筹款。
第三,陕甘地区地瘠民穷,自古以来便有骁勇善战、反抗压迫的民风传统。土地革命时期,陕甘地区连续大旱,土地荒芜,饥民遍地,导致土地高度集中,农村社会两极分化,阶级矛盾空前尖锐,饥民斗争此起彼伏。陕甘地区党组织根据民众反抗社会黑暗的强烈要求,顺势而为,号召发动群众,广播革命火种,创建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终成燎原之势。
第四,周边革命形势的发展,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提供了广阔舞台。尤其是红二十五军在陕南创建的鄂豫陕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边界创建的川陕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大量兵力,客观上对西北根据地起到了策应作用。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西北革命根据地才能不断发展巩固,红旗不倒,最终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根据地。正是由于“硕果仅存”的西北革命根据地这一重要战略依托,党中央和各路主力红军的长征才有了落脚点。从此,中国革命实现了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并最终取得了在全国的胜利。
(作者系省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
点击查看pc网页
相关链接: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微博互动平台:
新浪:
http://e.weibo.com/sanqinyou
腾讯:
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号:18966730327 。添加朋友或扫一扫,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