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榆中读书 树立革命志向
“大伯17岁考到榆林中学上学。上学期间,在学校接触到了新思想,树立了自己的革命志向。” 面对记者的采访,刘志丹的侄子,今年66岁的刘振彪说。1921年,时年17岁的刘志丹考上了榆林中学。榆林中学当时是全陕北23个县唯一的一所中学,校长杜斌丞是当时陕西省教育界德高望重的一位学者。国文教师魏野畴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曾负责过北方进步青年组织的“共进社”。他不仅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书籍借给刘志丹阅读,还适时地给刘志丹等同学宣传讲解新思想。在他的影响下,马列主义开始进入学生们的脑海。
“1924年秋天,学校成立了党团支部,我大伯是支部委员,最后还被同学们推选为学生会主席。他在学校先后组织了两次罢课运动,把当时驻守在榆林的井岳秀弄得狼狈不堪。”刘振彪介绍,1925年3月,刘志丹担任共产主义青年团榆林支部书记,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7月,刘志丹被选为陕北学生联合会代表,赴三原县参加全省共进社第二届代表大会,以及陕西省学联代表大会。会后回到榆中的刘志丹,在榆林城城南召开了各界人士参加的、声势浩大的“驱吴(新田)大会”。在会上,刘志丹大声疾呼,要大家团结起来,和军阀做殊死的斗争。这个会在当地影响非常大,打开了局面,各项工作更有组织地开展了起来。
参加革命 组织领导渭华起义
1925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62号通告,使用暗语通知各级党组织,号召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前往军校投考。陕西省党组织根据中央的通知,在陕北地区物色了一批党员,刘志丹就在其中。刘志丹从三原开会回来不久,就接到党组织通知他、霍世杰、杨国栋三人去黄埔军校学习。
“他们三人先是去北平参加了考试,被录取后,就抵达天津,然后乘船出海赶往广州,历时数月才到达黄埔军校。在黄埔军校参加完考试后,刘志丹被录取为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在军校,刘志丹用刘景桂的名字上学。”一直从事陕北红军研究的志丹县政协委员姜永明介绍,进入军校学习半年后,通过考试,刘志丹被分到了快班步兵军官生团(后来称为一团)二连学习。
“刘志丹上学时一直被蒋介石所倚重。当时北伐时,一般人员只发300元钱,唯有刘志丹,蒋介石给了700元钱。1934年10月12日蒋介石第一次到西安督战时,才知道当年他最倚重的学生刘景桂就是陕甘游击队的领导人刘志丹。”姜永明谈道,1927年春夏之交,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好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屠杀。当时在冯玉祥部队的刘志丹、宣侠父、方仲如、刘贯一等几十名在该部队从事政治工作的共产党人被扣押,在敌人威逼无果的情况下,冯玉祥下令将这些共产党员押送出境。刘志丹等20余人被分别押进两节货车,送出武胜关,丢在了湖北孝子店车站。
“在当地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刘志丹返回了陕西并在省委当交通员,往返于上海和豫陕间联络工作。”姜永明说,不久之后,刘志丹又被党组织派往安徽阜阳,协助魏野畴做好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第十军的起义工作。到了阜阳后,由于当时第十军代理军委书记宋树勋叛变告密,起义失败,魏野畴牺牲。刘志丹在党的安排下,又返回陕西工作。
“后来就有了渭华起义,当时刘志丹就是起义的总领导。” 姜永明说,渭华起义诞生了“西北工农革命军”,西北工农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就是刘志丹。渭华起义虽然虽因敌众我寡失败了,但为党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骨干和不少出类拔萃的领导人物。刘志丹、谢子长等不少革命先驱经过渭华起义的考验和锻炼,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将革命的火种引向陕北,为创建陕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定的基础,终为数年之后中央红军结束长征的落脚点,也是全国革命的新起点。
英勇作战 东征牺牲
“这里就是刘志丹将军的陵园,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夫妻合葬的将军陵。陵园内陈列着许多将军革命活动期间遗留下来的珍贵资料和文物。陵园位于志丹县城北瓦窑山和炮楼山之间的山坡上,依山傍水,坐北朝南。总面积3.3万平方米,门前有33阶台阶,象征着刘志丹33岁的青春年华。”在刘志丹烈士陵园,讲解员向记者讲述了刘志丹将军东征前后的经过。
“1935年,红军在永坪镇会师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 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随后不久,因受‘左倾’机会主义分子诬陷,刘志丹被关押起来。毛泽东、党中央到达陕北后,刘志丹才得到释放,然后被任命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任、北路军总指挥、红二十八军军长等职。 1936年4月,在红二十八军东征途中,刘志丹在山西柳林县三交镇指挥作战时不幸中弹阵亡,壮烈牺牲,年仅33岁。”
从时任红二十八军特派员,老红军、开国少将裴周玉的回忆录《开国将军裴周玉百年足迹》(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第五章《与刘志丹并肩战斗》中记者了解到,1936年4月14日拂晓,红二十八军围攻三交镇的战斗打响了,战斗非常激烈。刘志丹让宋任穷留在指挥所掌握全面情况。他带着裴周玉和参谋、警卫员等人一起出发,来到一团前沿阵地,同一团团长、政委研究战斗部署。这时已快中午了,刘志丹又拿着望远镜,向阵地的最前沿走去,来到距敌不到百米的一个小山包上。他让参谋去一团传达命令。这时,山包上只剩下刘志丹、警卫员和裴周玉三个人了。突然,敌人的一挺机枪射来一梭子弹,正好射中刘志丹的胸部。
“我急忙把刘志丹抱到山坡后边,找个隐蔽平坦的地方放下。待了一会儿,他神志略微清醒,睁开了眼睛,用劲抓住我的手,以极微弱的声音说:‘让宋政委……指挥部队,赶快消……灭敌人……’只见他嘴唇动了几下,但再也听不见声音了。医生赶到时,刘志丹军长已完全停止了呼吸。”
“刘志丹遗体运回陕北瓦窑堡后,1936年4月24日,中共中央及地方党政军领导机关、红军代表和广大群众数千人,在瓦窑堡隆重召开追悼大会,悼念刘志丹同志。现在,刘志丹将军烈士陵园已经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的英雄事迹一直激励着我们。” 讲解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