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游资讯 > 西安旅游资讯
腊子口战役 毛泽东亲自指挥的大胜仗
2016-10-19 7:55:00  西安晚报  编辑:秦人


  左图:腊子口战役遗址(翻拍照片)


  腊子口战役遗址已成为各地游客参观的红色革命旅游景点

  编者按 在红军长征诗页上,还有一些战役(战斗)不应该为人们所忘记。在长征中的陕甘宁地区比较重大的战役有腊子口战役、占领六盘山、吴起切尾巴战役、直罗镇战役、山城堡战役等战斗。

  其中占领六盘山、吴起切尾巴战役此前本报已经做过报道。

  今天特将著名战役腊子口战役、 山城堡战役及红二十五军征战陇东采编刊发,以飨读者。

  10月14日,本报“15年西凤 红色坐标·追寻长征的陕甘宁足迹”采访记者冒着风雪来到甘肃迭部县寻访著名战斗遗址腊子口,巧遇兰州广播电视台《长征·陇上走过》全媒体直播报道组。 腊子口遗址的讲解员向两家媒体讲述了当年腊子口战役的情况:

  1935年9月,毛泽东、周恩来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到达迭部县腊子口。当时甘肃军阀、国民党陆军新编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奉命在腊子口部署了两个营的兵力,妄图凭借这道天然屏障把红军消灭在崇山峻岭之中。

  “腊子口自古就是甘川两省咽喉,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堑,整个隘口上面宽约三十米,下面只有六七米,两边是悬崖陡壁,崖壁下是湍急的腊子河,河上隘口处一座一米多宽的小木桥成了腊子口唯一的通道,敌人当时在此设了两道防线,第一道在小木桥后面,第二道在朱立沟口,小木桥后的东山坡上修筑了坚固的碉堡群和三角形的封锁工事,往后是纵深工事。东面突出的山腰上也修筑了几个大碉堡,重火力居高临下地控制着小桥隘口,连只小鸟都很难飞过,红军如不能尽快突破腊子口,就面临被敌人三面合围的危险。”迭部县党史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说。

  1935年9月14日,毛泽东在茨儿那村向红一方面军二师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当面下达了“在三天之内夺取腊子口”的命令。9月16日下午4时,红四团先头营试探性地发动了几次进攻,但均未成功,傍晚毛泽东一行20多人来到离腊子口二三公里的黑多村,立即派人去和一军团及红四团取得联系,并让通讯部队专门从黑多村到腊子口一军团二师前沿指挥所拉了一条电话线,他亲自指挥战斗。

  夜幕降临,一军团军团长林彪和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及二师首长们接到毛泽东的电话指示后,立即赶到前沿阵地商定采用正面进攻和侧翼袭击相结合的作战方案。由王开湘团长率领两个连渡过腊子河,攀登悬崖绝壁袭击东面山顶上的敌人和摧毁大碉堡,杨成武政委指挥4个连从正面发起攻击。至晚11时许,林彪、聂荣臻等军团首长返回黑多村向毛泽东汇报红四团战斗的情况。而敌人增援部队如若在天亮时赶到,将会使全军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毛泽东通过电话向红四团反复强调无论如何要在天亮前攻克腊子口。

  接着,他又和林彪、聂荣臻联名向断后的三军团发出了“腊子口守敌一营未退”的电报,命令彭德怀指挥后卫部队坚决截击侧袭腊子口红四团的敌军,保证前沿先头部队顺利夺取腊子口。至晚12时,担任主攻的六连发动了5次猛攻,只因路窄施展不开兵力,未能冲过小桥,便暂停了攻击。

  次日凌晨2时许,红四团指挥员决定改变策略,以政委杨成武指挥二营继续实施正面进攻;同时,由团长王开湘带领一营的两个连从腊子口右侧攀登崖壁,迂回到敌人的背后进行突袭。

  正当正面进攻受阻时,突然腊子口上空升起一颗白色信号弹,迂回到山顶的红军官兵如神兵天降,居高临下,向敌人没有顶盖的碉堡和阵地投掷手榴弹,敌人死伤大片。正面进攻的敢死队,手持大刀,身背马枪,勇猛地冲向敌人。官兵们上下夹击,打得敌人丢盔弃甲,仓皇而逃。9月17日清晨6时左右,红军占领了天险腊子口。

  “腊子口战役是军事史上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著名战役,也是红军长征进入甘肃境内最关键的一仗,腊子口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企图阻止红军北上抗日的阴谋,因此腊子口也成为中国革命史上举世闻名的革命胜迹。”迭部县党史部门工作人员说。

  文/图特派记者张红中 张松

点击查看pc网页

相关链接: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微博互动平台:
新浪:http://e.weibo.com/sanqinyou
腾讯: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号:18966730327 。添加朋友或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长按二维码关注“三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