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游资讯 > 榆林旅游资讯
横山贾大峁
2016-10-17 9:33:00  榆林日报  编辑:秦人
贾大峁山俯瞰
贾成喜(左)和战友
陶斝
古人类地穴
陈家大院酒窖

贾鹏虎

横山贾大峁,一个方圆两三平方公里的山头,但这里广泛分布着仰韶、龙山文化遗迹,建有陈家大院、马王庙,深沟里有龙王庙和清同治年间两处避乱崖窑,战争年代从村子里走出去了贾生秀、贾成喜等人,村里还保存有不少文史资料,是一座人类遗存和人文历史底蕴丰厚的山头。

贾大峁有史的记载是清康熙元年(公元1661年)马王庙碑记,到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重修马王庙时铸有一口铁钟,铭文署贾家大梁村,清道光《榆林府志》《怀远县志》都记载有“西南乡贾家大峁等十二村”,民国十八年(1929年)《横山县志》仍记载是贾家大峁村,可见当时贾家大峁也是一个大的行政村,解放后演变为贾大峁生产小队,现成为一个村民小组。

史前人类遗址分布广泛

贾大峁小村子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散落着大大小小的泥质红陶、灰陶和夹砂红陶片,素面或饰篮纹、绳纹、附加堆纹,可辨器形为尖底瓶、罐等,以场梁为中心,分布面积超过百万平方米,为新石器时代仰韶、龙山文化遗存,时间跨度为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左右。

贾大峁山遍布灰窖,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一户贾氏人家在半山坡打土窑时,正好打在一大灰窖下,据当事人回忆,直径有两米,像大坛子一样形状的土窖底有一个方坑中间放一个口小肚大,上口约一尺多,中间大肚约二尺左右,肚底有三条腿的陶锅,锅周围是各种骨头,分析大灰窖是一个家族煮肉吃饭的地方,陶锅是炊具。但这样一处古遗迹,由于那个年代人们缺乏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在品足半天后,灰窖被刨,陶具也倒在沟畔里了。

我和陈家人曾寻迹探古,在一家废弃的土窑侧壁发现一露出小部分的陶器,形似完整,试着挖掘,但陶器见阳光、空气后就裂开了,请来考古队的人提取后,是一个陶斝(古代的酒器)。上世纪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时,生产队里积肥,把很多灰窖的灰土挖出,垫在猪圈里沤粪肥,没想到老祖先留下的遗物在几千年后还为现代人做出贡献。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现在,村里不断推地整修梯田,推出不少陶器残片,遗弃在山野中。有人家收藏着一些挖出的石斧、陶罐、石盘等器物,省考古队在发掘现场出土了纺轮、骨针、骨锥、石斧、石刀、尖底瓶和大量陶片,是中华民族文明传承几千年历史的见证。

目前,现场四处遗址发掘点,已清理出了仰韶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早期、初步判断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古人类居所、壕沟。一处阳坡分布着上下两个正方形和长方形地穴居所,两侧有多个柱洞,是用来立置房柱支撑房顶的,正方形居所土墙壁、地面用薄石灰裹过,表面光滑,判断应是部落有身份地位人的住处。另一处发掘点左上端有一处居穴,紧挨着的下端有两个非常规则的圆型土窖,直径2米左右,深不到一米,竖壁墙面有草泥裹过的痕迹,考古队正在进一步发掘分析。

近现代历史遗存底蕴丰富

贾大峁山头上建有陈家大院、马王庙,山沟里有龙王庙、崖窑,芦惠渠边有水磨。陈家大院建于清代中晚期,有大小窑洞30多孔,还有榨油坊、酒坊和私塾学堂等,是典型的家族式居址和产业作坊,尤其是私塾学堂说明了陈家先祖的开明和远见,也反映了一个家族的财政经济史和文化传承史。

马王庙又称震天宫庙,属市级文保单位,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正殿上悬挂一口铸于清雍正13年(1735年)的铁钟,铭文记载了贾家大梁重修马王庙布施、监造人员名单。二十多年前有马童传言马王爷在上天神界升职为震天宫,改称震天宫庙。每年农历六月十三庙会,正月初八有顺星仪式,平日善男信女抬神楼问事,成为当地一大民俗盛事。

庙沟和阳石沟杏树峁胶土崖壁上各有一处崖窑,建于清同治年间,是贾、陈二姓族人为躲避战乱而建,庙沟崖窑前不久有人进去探寻,分上下四层,有五个瞭望口,里边曲折通幽,见到两处石门,第四层进里石门有窑土塌落封堵进不去,探寻的人说这是一处藏人兼具防御的场所。杏树峁崖窑崖畔上现存两个窟窿,现代的人还没听过有人进去过,老辈人传说下来,当年回军滥杀无辜,血水随沟水流出了沟口。

水磨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国家、村集体投资修建,是利用芦惠渠修通时形成的水流落差,引渠水导进水磨下方木制转盘,靠水流冲动转盘叶片带动竖轴,传递到水磨,磨米磨面,服务了村民20多年,到七十年代末期村里通电后光荣“退休”。

贾大峁贾成高、贾治耀父子保存了不少清光绪、民国和解放初的地契、文约、钱粮账簿、造林股权证、家谱等历史材料,其中有一份宽60公分,长近一米的中华民国三年陕西国税厅筹备处印花税麻纸,两端粘贴有清光绪二十七年的地契买卖文约和民国三年照旧契重新誊写的文约,中间贴有中华民国印花税票5张,右下端附粘契纸费收据,对研究民国初期财政税收史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还有一份写于清光绪五年的麻布卖妻文约,绘有一巴掌手印,文字虽残缺不全,但仍可从中看出那个年代一个家庭妻离子散的斑斑血泪史。

高调起事、悄声落幕的贾大峁人

贾大峁背庄向阳崖畔上至今存有几孔土窑的痕迹,贾生秀的童年和青少年就在这里度过。贾生秀(1902年—1979年)祖籍横山贾大峁,民国十八年(1929年)陕北大旱,民不聊生,贾生秀一家被迫离开祖居地,迁居甘肃华池县林镇乡范台村,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冬参加赤卫军,翌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二月,中共红四十二师党委在南梁下河沟四合台村召开大会,选举成立了新的边区临时政权组织——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习仲勋当选为革命委员会主席,白天章、贾生秀当选为副主席(见《习仲勋传》上卷170页),贾生秀兼任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肃反委员长,同年11月7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南梁荔园堡成立,习仲勋当选为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贾生秀、牛永清当选为副主席(见《习仲勋传》上卷176页),随即甘肃华池县苏维埃政府也宣告成立,贾生秀当选主席。贾生秀虽没文化,但作风朴实,擅于组织和演讲,他经常深入村庄、农户,宣传政府政策、法令,在短短几个月中,组织建立起13个乡党支部和乡苏维埃政府,动员上百名青壮年参加了赤卫军,对陕甘边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扩大和巩固做出了积极贡献。1935年春,国民党军对南梁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贴出告示,悬赏捉拿苏维埃政权领导人,抓住习仲勋赏洋2000元、马两匹,抓住贾生秀赏洋1000元、马一匹(见《习仲勋传》上卷195页)。县苏维埃政府机关随边区政府撤至洛河川后,贾生秀因病被党组织安排在甘泉县搞地下工作,以后就落户在甘泉高哨区油粉村乡圪公式村。抗战开始,贾生秀因病不再负责领导工作,但仍坚持在农村为党工作,甘泉一带流落着很多长征红军伤病员,不服水土,贾生秀主动要求负责本乡的安置工作,腾出自己的两孔窑洞给伤病员住,时常上山采药,给他们疗伤治病;伤病员衣服破了让老伴缝补,脏了洗;伤病员心情不好,他促膝谈心;生活不惯,他就上山打“野味”调剂。在他的带动下,油粉村乡养护照顾红军伤残战士的工作在全县搞得最好,经常受到表彰。全国解放后,组织曾让他去北京,并给他安排一些适当工作,因没文化都被他婉拒,一直在村里务农,1979年9月病逝,享年77岁,时任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发来唁电,委托当地政府对贾生秀同志的逝世表示哀悼!

贾成喜,生于1930年,16岁参加解放军,先在县中队,后随部队转战绥德、米脂、子洲等地。1948年到延安中央警卫团警卫中央首长,1949年入党,1949年6月至1951年在西北军政委员会公安司警卫团警卫连任班长、排长,警卫彭德怀、习仲勋、张治中等中央西北局首长,1951年至1955年任惠中权(清涧人,解放后任西南垦殖局副局长、海南垦殖局局长、林业部副部长等职)随身警卫员,随惠中权到南方开辟新中国橡胶业和农垦业,后转业地方工作,历任山东临清拖拉机厂修理车间主任、广东湛江地区粮食局汽车队队长,1986年离休,现定居广东湛江。

贾生亮(1925年—1985年),年轻时就向往共产党八路军,20岁时一天听说八路军到了横山殿市,翻山越岭几十里报名参加了八路军,跟随王震部队作战, 1948年10月随军转战时作为后卫掩护部队被国民党部队打散,寻找部队无果后回村,以后一直务农。

还有陈家大院的陈思信、陈振善等人,都是为家国、为民族自由追求做出贡献的人。

历史的疑问猜想

古人类居住有一个原则“近水、向阳、避风”,贾大峁山就符合这一要求,是一块风水宝地,跨越两个文化期,古人类生产生活的轨迹已很难准确考证,留给我们许多疑问和猜想:

埋葬何处?贾大峁山古人类遗址分布如此密集,很可能是一个或几个部落聚居的中心区域,有这么多的居所,时间跨度经历两个文化期,令人疑惑的是这么多古人埋葬在了何处?这成为困扰考古队的一个问题,虽在两处疑似点进行了物探,但无收获,找到这些古人类骨骸对考古分析有重要作用。

城垣、壕沟?考古学认为,仰韶、龙山文化时期已有早期城市的雏形,大的十多万平方米,小的三四万平方米,城垣、壕沟护卫着部落的中心,防止野兽和外部落的侵入,贾大峁山顶发掘点两米多深处挖出了壕沟,宽近9米,呈南北向沿伸,判断应呈环形或长方形构筑走势,分析认为壕沟进里就是城垣遗址,面积在六七万平方米左右。

山川河流湖泊状况?依据中国古代史和考古学,那时的贾大峁山应该是沃土田野、水草丰美,狼虫虎豹和各种动物出没,现在的贾大峁山陈家大院一线以下,从前至后黄土断面有水平沉积层存在,沉积层有大量黑土、沙砾土分布,所有岩石层都在沉积层以下,几处文物发掘点,也没有一块大的石头出土,这说明一个问题,那时候的贾大峁山畔以下是河湖纵横,水位相当高,岩石层均在水面以下,因此居所建筑没有可使用的石头,而且发现的灰窖都在沉积层以上,很可能现在的芦河川在古代是一个潟湖或冰川湖泊,后因地震或地壳变化水位下降,才演变成现在的地形地貌。

陶器出自哪里?出土的各种陶器和大量陶片,当初这些器物在哪里烧制?这里不远处一定有制陶的地方,横山区域只有波罗、殿市有陶土,很可能在殿市附近有大的古人类陶器作坊。

贸易往来和信息的传递?考古学已知那时已有一些文字符号,贾大峁山古人类很有可能有记录在树皮、兽皮上的文字符号,但这些东西无法保存下来。那时也应该有商品的交易往来,出土的纺轮、石手镯、石刀、石斧的材质就不是本地的,陶器也应来自别处,这些东西如不是贸易交换行为,就是一种部落集权体制分配而来,无论如何都反映出了那时已有了信息的传递渠道和手段。

贾大峁是否是黄帝部落的范围?史载黄帝生于姬水,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关于黄帝出生地,多有争议,至今未有定论。有学者提出黄帝出生、生活、归宿都在靖边、横山这一带,依据是《汉书》记载“阳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郭正都等先生实地考证认为古阳周就是今天靖边杨桥畔,芦河就是东汉时期的“走马水”。我们完全可以猜想,走马水或许就是姬水,起因是上古时代,靖边、横山这一带河湖密布,水草肥美,四季温和,风调雨顺,黄帝率领部落稼穑耕耘,狩猎捕鱼,已学会饲养家禽,已有猪、狗、猫圈养,但鲜见大型动物饲养(未见这些动物骨头出土),黄帝在这一区域殚精竭虑,强部落、驯野兽,积蓄了实力,然后乘舟车顺河湖东去,在阪泉、涿鹿与炎帝、蚩尤大战几场,统一了中华大地,才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当初黄河古道在北方入渤海,可以设想,黄帝是从陕北率部族经黄河古道长途跋涉,舟车劳顿,历经千难万险讨伐炎帝才取得胜利的,陕西、陕北大地应该说是他的出生地、生活地,也是统一中华民族的后方供应基地及他的归宿地,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因此才有他的神话传说流传下来。经对贾大峁山考古点发掘出陶片的初步分析,距今约4800年左右,黄帝大约也生活在这个时期(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两者是何等的接近!这一带应该是他的部落势力范围,是他东伐的一个驿点和后方供应基地。

点击查看pc网页

相关链接: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微博互动平台:
新浪:http://e.weibo.com/sanqinyou
腾讯: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号:18966730327 。添加朋友或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长按二维码关注“三秦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