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乱七八糟”虽说是家喻户晓,但耳熟未必能详。
追根溯源,“乱七八糟”源自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两次战乱。“乱七”,指的是发生在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
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刘氏天下政权,分封了一大批刘氏子弟为王。这些刘氏封王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到汉景帝时,分封的诸侯势力已发展到足以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程度,其中齐、楚、吴三个封国的势力几乎占到汉朝天下的三分之一。汉景帝深感政权不稳,便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大权在握的刘姓封王自然不会同意,于是,吴王刘濞串通楚王刘戊等六位王侯,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兵发动武装叛乱。起初,汉景帝以为七王真的是“清君侧”,便杀了晁错,但七王仍不退兵。汉景帝这才意识到,七王的真正用意在于推翻朝廷政权。于是调派太尉周亚夫率兵征讨,最终平定了这场全国性的叛乱。此次叛乱共有七位刘姓王参与,史称“七国之乱”。七国之乱从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开始,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六国(除楚国外)被废除,七国之乱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八糟”,指的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朝宫廷内部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武帝驾崩,车骑将军杨骏把持朝政。继位的晋惠帝无能,朝廷大权很快为皇后贾南风及其家族掌控。野心勃勃的贾后于永平元年(公元291年)与楚王司马玮合谋,发动禁卫军政变,杀死了杨骏,而政权却落在了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瓘手中。贾后不甘心失败,又唆使楚王杀死了汝南王司马亮,然后反诬楚王矫诏擅杀大臣,将楚王司马玮处死,贾后终于掌握了朝廷大权。掌权后,贾后废掉并杀死了太子司马遹。国内诸王看朝廷昏聩,于是发生内战,争夺中央政权。这场战乱前前后后的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晋书》称之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整整持续了16年,它比“七国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更加深重,把当时的社会整得一团糟。后人将历史上这两次著名的叛乱联系起来,创造出一个新成语:乱七八糟。 (钱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