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6日晚上,主楼A204座无虚席。应人文学院中文系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华文学史料学会会长、《文学遗产》主编、博士生导师刘跃进研究员作了题为“三曹与建安七子”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旨在推动中文系学科建设与发展,扩大文学引领社会风尚、漂洗人们心灵、陶冶人们性情之功效。讲座由人文学院党委书记马晓彬主持,中文系主任李慧教授、罗军凤、李红、姚明今等副教授以及王瑶、许浩然、刘祥、王学强等青年教师出席讲座。
刘老师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文学史专家。讲座一开始,他就回忆曾四次站在西安交大讲台上作讲座,很喜欢与交大学子进行文学交流,他笑言:“理工院校的学生很聪明,一点就透。”
建安是汉献帝在位期间的最后一个年号,这一时期政治上曹操掌握大权,文学上是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撑起来的建安文学为代表。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第一次鼎盛时期,三曹和七子的文学作品也代表了建安文学的最高成就。刘老师一一介绍了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七人的人生经历与代表作品。建安七子都亲身经历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追随曹魏政权,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但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且七子都年长于曹丕、曹植,孔融甚至比曹操还大两岁,因此刘老师提出了“到底是三曹培养了七子,还是七子培养了三曹”的论题,值得深思。
刘老师认为,同一时期的女诗人蔡文姬,其文学成就是超越建安七子。蔡文姬是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曾被匈奴掠走,后被曹操以重金赎回。刘老师以蔡文姬所作的五言《悲愤诗》和骚体《悲愤诗》为例,他认为无论从写作手法、场景再现、情感表达方面,五言《悲愤诗》是可以与《孔雀东南飞》齐名的。虽然有人质疑此诗是否出自蔡文姬之笔,但刘老师说,诗中所记见闻,所述真情,如若不是亲身经历,是很难杜撰虚构的,应当确信是蔡文姬所写。
至于三曹,可以说是整个建安文学的领导者和践行者。政治上他们把持政权,文学上他们各有成就。刘老师说,曹操生于宦官之家,对天下有野心,在《短歌行》中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雄心,在《让县自明本志令》有“离兵为人所祸”的清醒,却又言死后让妻妾出嫁以宣扬他对汉室的忠心。曹丕与曹植虽然是亲兄弟,但个性不同,政治立场不同,文学观点和诗歌风格也各异。三曹共同建立起了建安时期“古直、悲凉、霸气”的建安风骨。
讲座结束后,掌声雷动,前来聆听讲座的学子们与刘老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