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花”又称“铁水打花”,是流传于晋鲁豫陕地区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史料记载,远在隋代,陕西关中的炼铁技术就非常发达,仅富平县流曲镇由典村就有18座炼铁炉。富平县流曲镇的“打铁花”习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是当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遗憾的是到了八十年代,“打铁花”习俗渐渐远离了人们视线,此后三十多年“打铁花”技术几近失传。今年富平县流曲镇的民间艺人们又将这一习俗重现于关中大地。
打花者多为手脚利索的年青小伙担当,每人手端一块木板,打花时,在木板的前端盛上一把锯沫,压平到炉面前盛铁水,炉匠将一小勺铁水倒在锯沫之上(锯沫立即起伏,但不伤木版),打花者既快速离开炉子,平端着盛上铁水的木版跑出四五步,先将铁水与锯沫向上抛起二、三十公分,木版向上而后快速用力,向上迎打即将下落的铁水,铁水被打散成倒喇叭形的火星花簇,又呈伞状下落,几人往复,轮流接续,冶铁炉的风大,打花者的忙碌奔跑,空中火花飞散,观众欢呼跳跃、交织成一片。热烈气氛达到高潮。一场花会一般少则2座炉子,多则三、四付不限。持续开炉,一次连续几十分钟。铁水打完再装再熔。全部结束,大概一场都是2个小时左右。因场面恢弘壮观、气势磅礴,极具观赏性而深受群众喜闻乐见,遂逐渐流传至民间,成为正月十五元宵节一项必不可少的传统表演节目。
“打铁花”看似简单,实际里面有很多技巧和门道。精于此门道者,技巧娴熟老练,打出的铁花变化无穷,颇为壮观。技巧生疏者则形态单一,甚至会烫伤自己或观众。同时,“打铁花”是民间祈福喜庆的产物和传统习俗,相对放焰火较为省钱,更能彰显传统文化和勇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