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由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指导,四川省旅游协会主办的 “2016四川特色旅游商品大赛”评选活动举行。400多件特色旅游商品被严格按照旅游工艺品、旅游特色食品、旅游茶品、旅游丝织品、旅游电子产品、旅游陶瓷、旅游竹木品、旅游个人装备品、旅游纪念品、旅游酒品10大类进行划分,由省旅游协会商品分会及院校专家进行评选,从本次参赛作品中,不难发现四川特色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黑马”亮相电子类装备类补“短板”
在旅行中,什么样的旅游商品会激发游客的购买欲望?在去年的“中国特色旅游商品评选活动”上,首次将参赛的旅游商品分为了旅游工艺品、旅游特色食品、旅游茶品、旅游丝织品、旅游电子产品、旅游陶瓷、旅游竹木品、旅游个人装备品、旅游纪念品、旅游酒品10大类,由于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商品主要是工艺品和纪念品,这样的划分让不少参赛地区措手不及。四川虽然在大赛上位居金牌榜榜首,但在旅游个人装备品和旅游电子产品两类上较为薄弱。“今年参赛作品的科技含量提升了,电子类和个人装备类的作品明显比以前多。”记者从本次大赛评审专家之一、四川省旅游协会商品分会会长李建华处了解到,今年这两大类在设计、研发、加工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从参赛作品中,记者看到了能一边供能一边“自给”的太阳能移动电源,这样的电子产品不仅实用,更有特有的四川元素外观设计。在个人装备类中,内装钛金材质的应急铲、口哨、水杯、雨伞、电筒等物品的户外钛轻多用包,不仅功能齐全,又轻巧便携,非常方便户外旅行。
农副产品变身旅游商品扶贫走上品牌化道路
近年来,旅游在精准扶贫上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受重视,把当地物产开发、包装为旅游商品,成为其中较为直接有效的扶贫方式。
记者在参赛作品中发现,凉山州雷波县的莼菜、宜宾市长宁县的食用菌、内江市东兴区的竹笋等农副产品,都在精心包装后成为了既漂亮又易携带的旅游商品。据了解,这些农副产品大多来自贫困地区的合作社或农户,通过转化成旅游商品的方式,这些农副产品不仅价格提升,销售渠道也更为广阔,销量随之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在转化的过程中,这些农副产品越来越重视品牌的打造,品牌化发展的道路将为这些农副产品带来更大的发展潜力。
除了农副产品,扶贫的成果还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旅游商品的转化中。记者在参赛作品中看到,阿坝州理县的羌绣、凉山州的彝绣等不仅仅停留在工艺品上,而且开发了抱枕、药草香包、服装、包等兼具实用性的物品。德阳绵竹年画也从坚硬的墙壁和门板上“走”下来,画在了松软实用的靠枕、颈枕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是传承。”李建华告诉记者,最好的传承并非绝对的保护和不变,而是将它们引入到市场中做“活”,一方面对最为传统的部分进行保护,一方面添加实用和“亲民”的元素,让非遗能真正在传承中“活”下去。
(冯超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