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美汉中的绿色崛起之路
2016-11-14 9:14:00 来源:陕西日报 进入论坛
本报记者 周维军 赵岩
11月的汉中,层林尽染,碧水潺湲。从秦岭脚下重山叠翠的佛坪、洋县国家自然保护区,到汉江两岸错落有致的华阳、诸葛古镇,处处山清水秀,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依偎在秦岭臂弯的汉中,既享有着秦岭这道天然生态安全屏障的呵护与大自然资源盛宴的恩赐,也承载着保护秦岭、守望中华民族精神标识和地理标识的使命担当。可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汉中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响亮的品牌。汉中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深沉的历史使命感,遵循省委、省政府“循环发展、生态宜居”的战略定位,以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宏观决策和务实推进,发展壮大“六大产业”,做优叫响“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城市品牌,持续实施生态环保计划,使环境保护、产业互补、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初步走出了一条产业强、山水美、环境好的绿色崛起之路。“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过千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尤其今年以来,呈现出“七个增势强劲”的可喜变化:一产、三产和民间投资增势强劲,分别增长49.9%、29.8%、32.6%;装备制造、绿色食药增势强劲,分别增长26.4%、10.6%;旅游收入、市场消费增势强劲,分别增长13.9%、14.4%。同时,汉江出境水质稳定保持国家二类标准,城市空气质量优级天数位居全省三甲,“美丽中国最美城镇奖”花落汉中……
汉中市委书记魏增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省委书记娄勤俭指示汉中要建成全省最美的城市。这一定位,既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循环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的现实路径。”在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汉中正以追赶超越的精神力量和只争朝夕的有力步伐,书写着自己的生动答卷。
生态立市的“汉中高度”
生态是汉中的本色,绿色是汉中的底色。雄阔的秦岭、蜿蜒的汉江,是大自然给予汉中的最好馈赠。
作为国家主体功能限制开发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汉济渭工程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汉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着国家生态环境大格局,关系着陕西发展质量和发展后劲;而稳增长、促发展、保民生、追赶超越的现实需求,更考量着汉中的发展方式和内生动力。
汉中市委、市政府把保护好以秦岭、汉江为代表的青山绿水,让一江清水甘甜如洌送京津、供西安,看作自己崇高的政治责任,按照“循环发展、生态宜居”的战略定位,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强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这一发展主线,站位全局,统筹谋划,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近年先后召开环境保护专题会53次、下达部署环保工作文件81次,启动实施了汉江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了《汉中市环境保护督察巡查方案》,督促县区切实履行好环保工作“党政同责”“首长负责”“一岗双责”,2016年又将9个市直部门纳入全市环保主要目标考核。这几年通过铁腕治理和战役性行动,拆改燃煤锅炉871台,年消减煤炭使用量118万吨,淘汰黄标车31503辆,关停小皂素厂等落后产能53个,秸秆禁烧率达到95%以上。
生态立市,为美丽中国和子孙后代筑牢生态屏障,成为汉中市久久为功的工作方向,也因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十二五”以来,汉中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51.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80平方公里,建设湿地保护区6.13万顷,绿化水岸线368.7公里,涵养水3.5亿立方米,建成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并将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开拓产业空间、推进生态工程优化生态空间、加强生态治理提升生活空间,扎实推进秦岭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和汉江水源涵养区及滨江湿地建设,加大大熊猫、朱鹮等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护力度,努力把汉中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真正实现生态绿色的全面小康。
方向决定未来。站在生态立市高度上的汉中,也必将是最美的汉中。
追赶超越的“汉中速度”
汉中是中国生态系统最完整、最优良的区域之一,汉中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是汉中最大的后发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也是汉中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陕南循环发展的战略部署,汉中市强力推动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经过不懈努力,“十二五”期间,汉中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9%。2015年,汉中首次实现“千亿元”双跨越,完成生产总值1064.8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053.1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21.7:39.1:39.2调整为18:44:38,主导产业拉动作用明显,绿色循环发展显著。今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创造了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追赶超越的“汉中速度”。
汉中市市长王建军在谈到保护生态与坚持发展的良性互动时说:“我们必须坚守良好生态,建设宜居美好家园,努力把生态环境的软实力变成助推追赶超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支撑。”
发展的速度,源于具有引领性的产业支撑。汉中市先后编制了《汉中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和《“十三五”循环绿色发展规划》,围绕构建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社会循环4大循环产业体系,重点打造装备制造、食品、生物医药、钢铁和有色冶金、硅石、新能源等12条工业产业链,粮油、茶叶、蔬菜、中药材、畜禽、水产品加工等6条农业产业链,全力构筑汉江循环经济产业带,促进生态与经济相融共生。
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汉中,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样是一个亟待破解的课题。汉中通过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高科技、天然气产业群,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以绿色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以绿色增长为标志的发展模式。
速度改变世界。汉中,正以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诠释着一个地方在推进陕西生态文明版图上的能量和力量。
民生至上的“汉中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民生,也是民意。汉中市委、市政府顺应人民期待,彰显执政担当,将生态立市、推进绿色发展视为关系群众获得感和幸福度、关乎汉中未来的长远大计,融入富民强市的宏伟蓝图。从发展理念到制度设计,从最严格的考核到最严厉的法治,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有序推进,打造生态宜居之地。
为了让汉中群众始终生活在天蓝、地绿、水净、空气清新的美丽家园,汉中市坚持“源头严防、过程管控、后果严惩”原则,切实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对涉气、涉水、涉重金属等企业和工业园区实行污染全过程监管,同时严把环境准入关,坚决杜绝“三高”企业和产能过剩项目落户建设,全市新上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100%。近两年市本级共审批各类建设项目473个,涉及总投资552亿元,实现了环保与发展的共赢。
汉中市注重用生态文化引领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转变,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加快节能减排,深入开展“净空、净水、净土”行动,在全市推进500个美丽乡村建设,用规划做刚性引领,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发展边界控制线,启动向乡镇、农村延伸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和管理,系统实施交通、水利、产业和城镇化、移民搬迁、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从源头上保障生态安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局面。目前,汉中已建成国家级生态村4个,省级生态县3个,省级生态村镇95个,市级生态镇村285个。截至2015年底,汉中累计完成移民搬迁12.23万户,40.8万人,建设集中安置点764个,集中安置率95%。2016年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254个,将搬迁26420户。同时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累计治理或搬迁保护区内污染源52个,市中心关闭水源井6口。2015年,汉中全市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达到86.43%,居全省首位。汉中市也先后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成为陕西版图上的一颗耀眼明珠。
温度关涉冷暖。汉中,正以她行进在绿色崛起之路上的美丽风姿,让人们尽情感受着、也见证着“汉中温度”中的民生关怀!
编辑:秦人
11月的汉中,层林尽染,碧水潺湲。从秦岭脚下重山叠翠的佛坪、洋县国家自然保护区,到汉江两岸错落有致的华阳、诸葛古镇,处处山清水秀,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依偎在秦岭臂弯的汉中,既享有着秦岭这道天然生态安全屏障的呵护与大自然资源盛宴的恩赐,也承载着保护秦岭、守望中华民族精神标识和地理标识的使命担当。可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汉中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响亮的品牌。汉中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深沉的历史使命感,遵循省委、省政府“循环发展、生态宜居”的战略定位,以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宏观决策和务实推进,发展壮大“六大产业”,做优叫响“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城市品牌,持续实施生态环保计划,使环境保护、产业互补、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初步走出了一条产业强、山水美、环境好的绿色崛起之路。“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过千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尤其今年以来,呈现出“七个增势强劲”的可喜变化:一产、三产和民间投资增势强劲,分别增长49.9%、29.8%、32.6%;装备制造、绿色食药增势强劲,分别增长26.4%、10.6%;旅游收入、市场消费增势强劲,分别增长13.9%、14.4%。同时,汉江出境水质稳定保持国家二类标准,城市空气质量优级天数位居全省三甲,“美丽中国最美城镇奖”花落汉中……
汉中市委书记魏增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省委书记娄勤俭指示汉中要建成全省最美的城市。这一定位,既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循环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的现实路径。”在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汉中正以追赶超越的精神力量和只争朝夕的有力步伐,书写着自己的生动答卷。
生态立市的“汉中高度”
生态是汉中的本色,绿色是汉中的底色。雄阔的秦岭、蜿蜒的汉江,是大自然给予汉中的最好馈赠。
作为国家主体功能限制开发区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汉济渭工程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汉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着国家生态环境大格局,关系着陕西发展质量和发展后劲;而稳增长、促发展、保民生、追赶超越的现实需求,更考量着汉中的发展方式和内生动力。
汉中市委、市政府把保护好以秦岭、汉江为代表的青山绿水,让一江清水甘甜如洌送京津、供西安,看作自己崇高的政治责任,按照“循环发展、生态宜居”的战略定位,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强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这一发展主线,站位全局,统筹谋划,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近年先后召开环境保护专题会53次、下达部署环保工作文件81次,启动实施了汉江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了《汉中市环境保护督察巡查方案》,督促县区切实履行好环保工作“党政同责”“首长负责”“一岗双责”,2016年又将9个市直部门纳入全市环保主要目标考核。这几年通过铁腕治理和战役性行动,拆改燃煤锅炉871台,年消减煤炭使用量118万吨,淘汰黄标车31503辆,关停小皂素厂等落后产能53个,秸秆禁烧率达到95%以上。
生态立市,为美丽中国和子孙后代筑牢生态屏障,成为汉中市久久为功的工作方向,也因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十二五”以来,汉中完成造林绿化面积151.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80平方公里,建设湿地保护区6.13万顷,绿化水岸线368.7公里,涵养水3.5亿立方米,建成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并将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开拓产业空间、推进生态工程优化生态空间、加强生态治理提升生活空间,扎实推进秦岭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和汉江水源涵养区及滨江湿地建设,加大大熊猫、朱鹮等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护力度,努力把汉中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真正实现生态绿色的全面小康。
方向决定未来。站在生态立市高度上的汉中,也必将是最美的汉中。
追赶超越的“汉中速度”
汉中是中国生态系统最完整、最优良的区域之一,汉中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是汉中最大的后发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也是汉中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陕南循环发展的战略部署,汉中市强力推动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经过不懈努力,“十二五”期间,汉中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9%。2015年,汉中首次实现“千亿元”双跨越,完成生产总值1064.8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053.1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21.7:39.1:39.2调整为18:44:38,主导产业拉动作用明显,绿色循环发展显著。今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创造了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追赶超越的“汉中速度”。
汉中市市长王建军在谈到保护生态与坚持发展的良性互动时说:“我们必须坚守良好生态,建设宜居美好家园,努力把生态环境的软实力变成助推追赶超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支撑。”
发展的速度,源于具有引领性的产业支撑。汉中市先后编制了《汉中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和《“十三五”循环绿色发展规划》,围绕构建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社会循环4大循环产业体系,重点打造装备制造、食品、生物医药、钢铁和有色冶金、硅石、新能源等12条工业产业链,粮油、茶叶、蔬菜、中药材、畜禽、水产品加工等6条农业产业链,全力构筑汉江循环经济产业带,促进生态与经济相融共生。
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汉中,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样是一个亟待破解的课题。汉中通过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药、高科技、天然气产业群,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以绿色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以绿色增长为标志的发展模式。
速度改变世界。汉中,正以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诠释着一个地方在推进陕西生态文明版图上的能量和力量。
民生至上的“汉中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民生,也是民意。汉中市委、市政府顺应人民期待,彰显执政担当,将生态立市、推进绿色发展视为关系群众获得感和幸福度、关乎汉中未来的长远大计,融入富民强市的宏伟蓝图。从发展理念到制度设计,从最严格的考核到最严厉的法治,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有序推进,打造生态宜居之地。
为了让汉中群众始终生活在天蓝、地绿、水净、空气清新的美丽家园,汉中市坚持“源头严防、过程管控、后果严惩”原则,切实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对涉气、涉水、涉重金属等企业和工业园区实行污染全过程监管,同时严把环境准入关,坚决杜绝“三高”企业和产能过剩项目落户建设,全市新上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100%。近两年市本级共审批各类建设项目473个,涉及总投资552亿元,实现了环保与发展的共赢。
汉中市注重用生态文化引领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转变,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加快节能减排,深入开展“净空、净水、净土”行动,在全市推进500个美丽乡村建设,用规划做刚性引领,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发展边界控制线,启动向乡镇、农村延伸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和管理,系统实施交通、水利、产业和城镇化、移民搬迁、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从源头上保障生态安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局面。目前,汉中已建成国家级生态村4个,省级生态县3个,省级生态村镇95个,市级生态镇村285个。截至2015年底,汉中累计完成移民搬迁12.23万户,40.8万人,建设集中安置点764个,集中安置率95%。2016年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254个,将搬迁26420户。同时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累计治理或搬迁保护区内污染源52个,市中心关闭水源井6口。2015年,汉中全市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满意率达到86.43%,居全省首位。汉中市也先后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成为陕西版图上的一颗耀眼明珠。
温度关涉冷暖。汉中,正以她行进在绿色崛起之路上的美丽风姿,让人们尽情感受着、也见证着“汉中温度”中的民生关怀!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互动平台:
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sanqinyou
腾讯微博: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公众号: sanqinyou 用微信,添加朋友,或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 ·青春喜剧《徒弟》泉州开机 首日大戏潘霜霜战天泽
- ·陕西省旅游局调研督导咸阳市整治“不合理低价游”
- ·美原镇被命名为“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
- ·陕西省旅游局办公室关于做好2017年元旦假日旅
- ·从西安“城市会客厅”开始 漫步大唐盛景
- ·陕西乡村游冬季遇冷 该如何“保暖
- ·临潼:加强旅游景区餐饮监管 全力保障游客饮食安
- ·汉中打造智慧城市城区可免费上网 后期将扩大范围
- ·糖画指尖 百态世间
- ·南果北种在杨凌获得成功
- ·杨凌智慧农业技术应用专题培训线上线下同步开展
- ·一部关于咱富平老城的电影,着实令人着迷!
- ·安康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对申请创建国家
- ·陕西勉县“四个结合”力促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 ·黄陵:坚持以“文”兴“旅” 着力打造全域旅游
- ·陕西开展冬季旅游安全检查
- ·【旅游动态】陕西省旅游局与陕西省体育局签订战略(图)
- ·西安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 ·陕西渭南: 新老景区融合发展 寻求全域旅游“新
- ·景区主推冰雪主题 冰雪游成体育旅游新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