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手机版
三秦游资讯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陕西民俗 | 图片美景 | 旅游线路 | 文化三秦 | 旅游视频 | 文化游 | 专题 | 租车 | 导游 | 评论
陕西名人 | 陕西知道 | 陕西美食 | 宾馆酒店 | 旅游攻略 | 陕西景点 | 景点门票 | 旅行社 | 特产 | 精品 | 论坛 | 团购
首页 | 综合资讯 | 西安资讯 | 宝鸡资讯 | 咸阳资讯 | 铜川资讯 | 渭南资讯 | 延安资讯 | 榆林资讯 | 汉中资讯 | 安康资讯 | 商洛资讯 | 杨凌资讯
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榆林旅游资讯 > 正文

“眼前的东西,是历史真实”

2016-11-11 15:50:00  来源:榆林日报  进入论坛
研讨会现场
与会专家审鉴在瓦渣梁村遗址出土的碎陶片、瓦当
薛保勤
焦南峰
戴应新
李震
李浩
王志诚

今年初,靖边县杨桥畔镇瓦渣梁村村民在田间劳作时,无意中发现一座古城遗址,经该县文物、文化部门认真研究考证,认为其极有可能就是阳周故城。

11月4日至6日,30多位国内考古、文化新闻界专家学者应邀参加由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靖边县政府共同组织的靖边县历史文化资源勘踏暨专题研讨会。经过细致缜密的现场勘踏、对部分出土器物的辨析考证以及相关研究讨论,与会专家得出了“在瓦渣梁发现的古城遗址与史料所记载秦汉时期的阳周故城基本吻合”的初步结论,也给出了尽快对遗址进行保护并展开大规模发掘的建议。与会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整理如下:

薛保勤(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原陕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对于靖边这样一个边关小城,很多人可能会不以为然。但没有边关何来朝廷?没有边城何来都城?靖边,正是书写中国民族融合史、北方边关史的最好研究对象。

作为历史上农耕文眀与游牧文明交融之地,靖边地处边关多民族杂居地,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研究空间。这次靖边请来这么多的专家学者对中华文明源流、沿革进行聚焦、审视、梳理、追寻,这种视野、眼光,和所表现出的寻求文化大发展的决心与信心,实属难能可贵。

焦南峰(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

可以说近几年来,靖边县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考古界关注的“富矿”,每次来靖边都会有新的感受和惊喜,这次也同样如此。

就靖边杨桥畔镇瓦渣梁村所发现的这个古代城市遗址来说,虽然目前遗址的绝大部分仍旧埋藏在地下,我们所能看到的遗迹和被发现的器物只是整个城池及可能留存文物的冰山一角,但仅仅是这些东西,已经足以表明很久之前这里曾有过大量人类集中活动。我个人判断,这里应该是西汉至王莽年间一处在当时级别较高的大型聚居区,具有极高的发掘、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建议当地政府部门及早启动相关各项前期工作,划定大致范围,并适时开展专项调查研究工作,以便使这座在全国范围内都很少见的城市遗址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开发。

戴应新(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收藏》杂志副总编):

瓦渣梁村这个遗址已经发现的陶罐、钱币等文物,带有明显的秦汉时期风格和特征。同时,结合各类历史文献、周边地理环境的相互印证,我认为此处极有可能就是史料上所记载的阳周城。

此外,从地理位置来看,此处遗址和已经得到一致确认的目前国内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被普遍认为有可能是黄帝都城的石峁遗址距离很近,在考古研究中,可将此处遗址与石峁遗址进行综合考虑,对这一广大地区史前人类活动情况进行全面发掘。

马明志(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史前研究室主任):

靖边有地理优势,穿境而过的大秦直道和境内丰富的水资源无疑为历史上人类生存繁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就目前已经发现和确认的仰韶、龙山、夏、商、周等数以百计的各类遗址,构成了完整的历史发展序列,足以说明靖边在历史上的繁盛。同时,有众多重大国家级、省级考古研究课题涉及到靖边,也使得靖边在考古工作中具有了明显的工作优势。

瓦渣梁这处遗址,虽然只是初露端倪,但其潜藏的重要性和价值已经令人惊叹,应该站在大遗址保护开发的高度展开工作。发掘之初,可先确定一个支点,力求以点的突破带动系统考古、勘探工作的推进,通过长期规范的工作,揭开这座古城的面纱。

段清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包括靖边在内的广大河套地区即为历史文献中记载的黄帝及其部族生存繁衍的“河南地”,这一点无可争议。鉴于靖边县特殊的战略位置,在这里的重大考古发现,极有可能成为揭示陕北地区历史上人们生产、生活秘密的钥匙。

从目前已知的情况来看,就历史传承和文化发展而言,榆林12县区中,靖边县所具有的基础条件最好,当地政府可在这方面多下工夫。

钱耀鹏(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考古学系系主任):

对于尚无确切证据的考古发掘,要充分考虑其不确定性和可信程度,对于初步得出的结论,应当要努力寻找其它佐证、旁证。但无论如何,对该处遗址的基础性研究特别是保护工作,应该尽快展开。

目前,国内已进行完整发掘的汉代以前县级以上城池遗址还属凤毛麟角,从这一角度来说,无论最终瓦渣梁遗址的确切定位、定性如何,其所具有的极高历史价值都毋庸置疑。

吕卓民(西北大学西北历史研究所教授):

靖边在历史上曾有过很多不同的名字。其中,像朔方和朔方郡,现在已经可以确认就在靖边境内,但也还有一些仍旧存疑的。应该尽量利用现有的资源,确认这些名字和其它一些传说、故事的历史源头,对靖边历史进行更加细致的梳理,从而对瓦渣梁遗址进行另一个方面的印证和确认。

张在明(陕西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西北大学、咸阳民族学院兼职教授,主编《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

靖边县的同仁在阳周城文献的梳理、地望的研究、遗址的野外踏勘、器物的搜集考证和秦直道调查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和深受启发的观点,在全省的基层文物部门是少有的,值得文物考古界学习。“河南地”指今内蒙古自治区的黄河以南地区,这是秦汉史研究的共识。应该采用“循环验证”法,即从文献记载、遗址、出土器物、秦直道四个方面对瓦渣梁遗址的地望、城址内涵等进行验证。

姬乃军(原延安市文管办主任):

“河南地”、朔方史料中所记载的区域,就在靖边,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瓦渣梁遗址即为阳周城的判断,还需要在扎实工作的基础上拿出更多确实可信的实证来让人信服。

历史发掘、保护、开发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古代史的层面,近代、特别是一些红色革命历史遗存,也应该是工作的重点。从这个角度来说,靖边的文化自信可以来得更强烈一些。比如说,很多人都知道红军长征的落脚地是吴起县,但很少有人知道,当时靖边分为东靖边和西靖边,而吴起则属西靖边所辖。其实,靖边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应该加大研究和宣传力度。

乔建军(榆林市文管办主任):

靖边各类历史遗址、遗迹丰富,单是仰韶、龙山时期已确认的遗址就有220多处,而如今发现的瓦渣梁遗址的规模,在全市同时期已发现的遗址中可排到第二位。建议对所有涉及到靖边的古文献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整理,从而得出更加清晰的靖边历史文化发展、传承的脉络,对当下的考古工作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对瓦渣梁遗址,应当尽快开展有针对性、专题性的研究。

李震(陕西师范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这次研讨会,让人们看到靖边县从上至下紧贴时代,所具有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应该站在“可能改变中国文明史”的高度,来看待和对待瓦渣梁这处大型遗址的发掘、保护、开发工作,尽快通过官方渠道将相关发现上报至国家层面,专门组织专业的团队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要结合国家的“新丝路”战略,团结和发动政府、专家、企业等各个方面的力量,共同把这件事情做好。

刘卫平(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能在现场看到和了解几千年前人类生产生活的鲜活场景,令人震撼。通过这次勘踏和研讨活动所表现出的当地政府对考古、文化事业的重视,也让人不由得对靖边县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研究利用工作有了更高的期待。

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我提三点建议:一是要做到以历史遗存为主的硬历史文化和以意识遗存为主的软历史文化资源并重;二是要努力实现古代历史文化资源和现当代历史文化资源融合并重;三是要立足全局,处理好眼前和将来的关系,当下开发利用和长远开发利用并重。

杨乐生(西北大学图书馆馆长,知名文艺评论家):

对待有潜在价值的古遗迹、遗址,在没有最终定论之前,一定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姿态,重证据、讲实话,“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但无论如何,对遗址的保护工作已是刻不容缓。

段建军(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实证是考古程序而不是文化目的,对这类有重大价值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应该古今并重,虚实结合,对已有的诗词、曲赋、传说等都要不拘一格进行收集,在充分、合理想象的基础上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化创造,全景展现这些历史遗迹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贡献。

周燕芬(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久远、厚重的历史文化是陕北人的骄傲和自豪。对历史遗迹和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应该打开视野,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经验教训,借助靖边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出个性和经典的文化作品。

穆涛(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美文》杂志执行主编):

我所认识和理解的陕北,应该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靖边地处战略要地,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此砥砺、摩擦、交战、交融。靖边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夸张点说,靖边见证甚至是支撑了整个汉代的历史。对靖边现阶段而言,最重要的是对传承历史进行完整的梳理,进而启动下一步的开发工作。

刘丰(西北大学社会科学科研处处长):

靖边是个有故事、有特色的地方。靖边当下首先应该把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的如统万城、小河会议旧址等历史遗迹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做扎实,然后在此基础上有序发掘其它遗址遗迹。在这一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拿来和运用,在保护、保存、展示、互动等各个方面给人以全新的体验和享受。

卢燕新(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经过实地考察,靖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文化资源和当代文化资源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此次考察的重点,阳周故城,历史文献和遗址实际状况紧密吻合,让人看到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历史。在进行文化资源开发时,靖边可在各种资源的相互融合上多下工夫,这样的先天禀赋和优势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的。

刘东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董事长兼社长):

对瓦渣梁遗址的开发,应当按照高位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做好规划,运用好“文化+”和“互联网+”的现代技术与方式,注重参与和互动,把文化资源变成现象、体验和服务,用通俗但人们更愿意和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出历史遗迹的美好。

李浩(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汉唐文学研究院院长,201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中央强调文化自信,靖边和全国学术界互动,自觉践行文化自信,靖边转变发展理念和主动打文化牌的战略思维值得肯定。对于已初步确认为阳周城的瓦渣梁遗址,应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在深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保护方案。建议靖边成立一个文化资源保护与研究的领导小组和专家顾问委员会,指导下一步的工作。要学习国内外保护与开发的先进成功经验,高端起步,少走弯路。同时,要处理好靖边文化资源点与面的关系,通过认真的发掘和研究,用时间和空间把靖边具有的所有历史文化资源穿成一串璀璨夺目的珍珠项链,推动靖边乃至榆林从文化边疆走向文化中心、文化主流。

王志诚(《榆林日报》副总编、高级记者):

东方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和基石,而黄河文明又是东方文明的源头和基石。榆林境内有一墙(长城)、一河(黄河)、一路(秦直道)、一山(横山山脉,现白于山)、一线(人口分布线)等众多中国古代重要的地理文化标识,无不寓示着这里曾是华夏民族文明的摇篮,它们同样也是揭示瓦渣梁遗址的真实面目和黄帝及其部族生存繁衍的重要依据。

同时,陕北上古文化的很多信息都隐藏在姓氏、地名、语言甚至是家谱等民间传承当中,建议在进行研究时将上述内容纳入研究范围,以便全方位地追溯和展示靖边和陕北文明的传承。

靖边让世界充满期待。

(发言由本报记者宋炜 通讯员樊悦整理 照片由明山 王笑天拍摄)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互动平台:
  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sanqinyou
  腾讯微博: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公众号: sanqinyou 用微信,添加朋友,或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推荐信息
 
最新信息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6 三秦游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电话:189667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