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冰先生的眼睛
2016-10-14 7:59:00 来源:陕西日报 进入论坛
陈彦
我跟李若冰先生是1996年12月,在北京开全国第六次文代会认识的,那以前,只是仰慕,远观,眺望,从无机会近距离接触。那次全国文艺家代表大会,我是陕西团最年轻的代表,而李先生是时任陕西省文联主席,也是代表团负责人之一。很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先生是住在大楼最顶头的一个房间里,门永远轻轻掩着,谁都可以进去跟先生聊几句的。我开始不敢去,想着先生是那么大的作家,又是主席,我一个小编剧,怎么敢随便去敲先生的门呢?后来,见大家都去聊,也就大着胆子,敲门进去了。当时先生正坐在沙发上看会议文件,见我进来,先生欠了欠身子,准备起来,我急忙过去,把先生挡在了沙发上。我自我介绍说:“我叫陈彦。”还没等我说完,先生就说:“知道,省戏曲研究院的编剧,我听杨兴(时任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多次介绍你。我看了代表花名册,你是咱们陕西最年轻的代表啊,才33岁。文代会代表是很高的荣誉,祝贺你呀!”先生说话语速很慢,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先生始终面带微笑,尤其是那双眼睛,自始至终看着我,几乎一下都没移开,那眼神中,分明透着一种爱惜,一种欣赏,一种肯定,这对一个青年文艺家来讲,是一副多么重要的表情哪!好多年后,我还记得先生当时看我的那副眼神,我觉得那是我人生中,见到的最美的一双眼睛,它充满了生命的善意,它与先生嘴里所说出的鼓励话语,是高度协和统一的。我后来常对别人讲,李若冰先生的眼睛,是清澈见底的。他在一个文艺青年30多岁时,用最真诚、善良、恳切、清澈的眼神,激活了他创作的勇气与自信心。
文代会回来后,与先生熟悉了,接触的机会就多了起来。后来省文联常开一些创作会议,就老与先生见面。每次见面,先生总是要问:“陈彦,最近又在写什么呢?”语速还是那么沉缓,眼睛还是那么专注地看着,没有一丝一毫应付的意思。我就回答创作想法,他静静地听我说完后,总是要说一句:“要注意生活,在生活中找故事,没有生活,写出来的东西,总是干瘪的。”他问我读过孙犁没有,我说读过,他问喜欢不,我说挺喜欢的,停顿了一会儿,他说:“孙犁有生活。”因此,在我印象中,他总是在强调生活。还有一次,也是在文联开会,那时我编剧的32集电视剧《大树小树》,在央视一套播出后,获得了电视剧“飞天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舞台剧《留下真情》也正热演着。会上,有人提到这两部作品,都给了很好的评价,先生不紧不慢地插了一句话:“陈彦有生活。他的作品来自生活。”我似乎从他一系列谈话中,触摸到了一个作家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生活。
2001年12月,我们又去参加全国第七次文代会,在出发时,他对我说:“陈彦,你这次还是陕西最年轻的代表。”我说:“不年轻了,都38了。”他笑笑说:“够年轻的了。不过下一届,我们应该有更年轻的代表了。”我从他不紧不慢的语气中,分明感到了一种对青年文艺家成长的热望与焦虑。这次文代会,我们更熟悉了,交谈不免就多了些。那一阵,我创作的舞台剧《迟开的玫瑰》,在大学校园演得正红火,并且也才刚刚获得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他的话题,自然就多是在这个剧上了。让我特别感动的是,他大会小会都在鼓励,几次分组讨论,也总是要点我发言,当我被突然推到文艺大家林立的场面上时,说话不免有点语无伦次。讲着自己那点创作感悟时,也显得不十分自信地找不到准确的表达词句。可先生总是面带微笑地看着我,直到我讲完最后一个字,眼睛一下也不离开。他在倾听,他在认真倾听,他在真诚倾听,不时还微微点点头,表示着他的赞赏,他的理解,他的看重。在那一刻,一个文艺青年内心燃烧的,是被组织、被师长、被文坛大匠所器重的感动。
那次开会回来,先生接受《陕西日报》采访时,再次提到我的创作,提到《迟开的玫瑰》。那篇采访发在《陕西日报》第一版右下角,我至今都记得那个版面的长条形状。这些工作,对于一个成熟的文艺家,也许已经不重要了,但对于一个正在爬坡的青年文艺家,却是不能不铭刻在心的事。因为这是一个重量级文化先贤的认同、褒扬与肯定。那段时间,省上文艺界,在集中贯彻落实文代会精神,我们几乎每个礼拜都能见面。当他得知我正在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上海交大西迁西安为背景创作舞台剧时,就特别关心起这件事来,先后几次问到创作进度。我说还在准备阶段,已去上海交大住了35天,在西安交大也住了4个多月,一边阅读,一边采访,还没找到很好的路径。他非常沉静地说:“这是一块硬骨头,啃下来了,是一个很好的东西,但对你挑战可能不小,恐怕还得从生活出发,看看有没有特别感人的生动故事。”这话我想了很长时间,我觉得这是他的经验之谈,创作,必须从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出发。当一件事,先想得很大、很玄虚,真正落地以后,不再想得太大、太玄虚时,也许路径就在眼前了。我从西迁的一个普通家庭入手,从而折射出了成千上万西迁大军的生命精神,一部先叫《西部风景》,后改为《大树西迁》的舞台剧,就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了。
我跟先生毕竟不是一代人,平常接触也没有到忘年交的程度,认识先生,更多的是靠阅读他的作品,最早读的是《柴达木手记》,也是他享有文坛盛誉的扛鼎之作。文坛公认:先生开了西部散文的一代先河,是西部文学的拓荒者,也是“石油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始终把生命匍匐在大地上,用脚步丈量勘探出了生活的深度、广度与温度,他是真正从大西北荒漠、戈壁、森林、山川、河流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大作家,他的笔名就叫沙驼铃。我对先生始终怀有一种崇敬与仰望的心态,在先生去世后多年,我去先生家看望他的夫人贺抒玉老师,她也是当代一位重要作家,她与先生同样十分关心着我的创作,在与贺抒玉老师的交流中得知,李若冰先生的童年、青少年时期,经历了人生的许多苦难,有些几乎是非人的磨难,以致他长大后,连准确生日都不知道,最后就以共和国的诞生日10月1日,作为自己生命的开启。仰望着墙壁上先生的遗像,深深吸引我的,是一头的沧桑华发,更是那双饱含着对大地、生命、他人、亲情深深眷恋的眼睛。
对于眼睛,人类已经有太多精彩绝伦的认知。达·芬奇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说法流传最广。孟子,比达·芬奇早一千多年就说过:“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后边的话,译成白话是这样的:“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闪闪。所以,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睛,他的善恶真伪能往哪里隐藏呢?”由孟子这段话,让我想到李若冰先生的眼睛,那真是一双清亮见底的眼睛。王阳明有四个字的格言,叫:此心光明,从李先生的眼中,就能找到这四个字的注脚。我从一个文艺青年开始,有幸阅读了这双眼睛,这双来自文学前辈、来自权威的眼睛,里面没有丝毫霸气、戾气、火气、盛气、怒气、怨气、嫉恨之气,有的只是苦难之后的大气,磨砺之后的浩气,见过了大世面、大热闹的敛气,绚烂之后的静气,经久飞翔、按落云头后的平和之气。我从他的眼睛里,读到的是欣赏、抬爱、呵护、激励、支撑、托举。那里面没有任何秀的成分,有的,只是一种情怀,一种生命的自然呼吸,那种呼吸,甚至是不需要让别人感到心跳与脉动的。
从很大程度上讲,一代青年的自信心,来自同时代长辈、先贤与权威的眼睛。一旦这些眼睛变得自私、冷酷、绝情、狭隘、鄙视、矫情、做作、欺诈、邪僻、伪善、瞒哄、作秀,尤其是自身都魂不守舍、游移不定、内里虚空,那青年的自信心树立,就需要费更大的力气了。
李若冰先生的眼睛很美,很沉静,很澄净,是一双最能折射出心灵光明的眼睛。
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先生的眼睛,仍在殷殷地、和善地看着我们这些晚辈,驮着文学艺术的辎重,咬紧牙关,艰难行进。
编辑:秦人
我跟李若冰先生是1996年12月,在北京开全国第六次文代会认识的,那以前,只是仰慕,远观,眺望,从无机会近距离接触。那次全国文艺家代表大会,我是陕西团最年轻的代表,而李先生是时任陕西省文联主席,也是代表团负责人之一。很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先生是住在大楼最顶头的一个房间里,门永远轻轻掩着,谁都可以进去跟先生聊几句的。我开始不敢去,想着先生是那么大的作家,又是主席,我一个小编剧,怎么敢随便去敲先生的门呢?后来,见大家都去聊,也就大着胆子,敲门进去了。当时先生正坐在沙发上看会议文件,见我进来,先生欠了欠身子,准备起来,我急忙过去,把先生挡在了沙发上。我自我介绍说:“我叫陈彦。”还没等我说完,先生就说:“知道,省戏曲研究院的编剧,我听杨兴(时任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多次介绍你。我看了代表花名册,你是咱们陕西最年轻的代表啊,才33岁。文代会代表是很高的荣誉,祝贺你呀!”先生说话语速很慢,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先生始终面带微笑,尤其是那双眼睛,自始至终看着我,几乎一下都没移开,那眼神中,分明透着一种爱惜,一种欣赏,一种肯定,这对一个青年文艺家来讲,是一副多么重要的表情哪!好多年后,我还记得先生当时看我的那副眼神,我觉得那是我人生中,见到的最美的一双眼睛,它充满了生命的善意,它与先生嘴里所说出的鼓励话语,是高度协和统一的。我后来常对别人讲,李若冰先生的眼睛,是清澈见底的。他在一个文艺青年30多岁时,用最真诚、善良、恳切、清澈的眼神,激活了他创作的勇气与自信心。
文代会回来后,与先生熟悉了,接触的机会就多了起来。后来省文联常开一些创作会议,就老与先生见面。每次见面,先生总是要问:“陈彦,最近又在写什么呢?”语速还是那么沉缓,眼睛还是那么专注地看着,没有一丝一毫应付的意思。我就回答创作想法,他静静地听我说完后,总是要说一句:“要注意生活,在生活中找故事,没有生活,写出来的东西,总是干瘪的。”他问我读过孙犁没有,我说读过,他问喜欢不,我说挺喜欢的,停顿了一会儿,他说:“孙犁有生活。”因此,在我印象中,他总是在强调生活。还有一次,也是在文联开会,那时我编剧的32集电视剧《大树小树》,在央视一套播出后,获得了电视剧“飞天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舞台剧《留下真情》也正热演着。会上,有人提到这两部作品,都给了很好的评价,先生不紧不慢地插了一句话:“陈彦有生活。他的作品来自生活。”我似乎从他一系列谈话中,触摸到了一个作家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生活。
2001年12月,我们又去参加全国第七次文代会,在出发时,他对我说:“陈彦,你这次还是陕西最年轻的代表。”我说:“不年轻了,都38了。”他笑笑说:“够年轻的了。不过下一届,我们应该有更年轻的代表了。”我从他不紧不慢的语气中,分明感到了一种对青年文艺家成长的热望与焦虑。这次文代会,我们更熟悉了,交谈不免就多了些。那一阵,我创作的舞台剧《迟开的玫瑰》,在大学校园演得正红火,并且也才刚刚获得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他的话题,自然就多是在这个剧上了。让我特别感动的是,他大会小会都在鼓励,几次分组讨论,也总是要点我发言,当我被突然推到文艺大家林立的场面上时,说话不免有点语无伦次。讲着自己那点创作感悟时,也显得不十分自信地找不到准确的表达词句。可先生总是面带微笑地看着我,直到我讲完最后一个字,眼睛一下也不离开。他在倾听,他在认真倾听,他在真诚倾听,不时还微微点点头,表示着他的赞赏,他的理解,他的看重。在那一刻,一个文艺青年内心燃烧的,是被组织、被师长、被文坛大匠所器重的感动。
那次开会回来,先生接受《陕西日报》采访时,再次提到我的创作,提到《迟开的玫瑰》。那篇采访发在《陕西日报》第一版右下角,我至今都记得那个版面的长条形状。这些工作,对于一个成熟的文艺家,也许已经不重要了,但对于一个正在爬坡的青年文艺家,却是不能不铭刻在心的事。因为这是一个重量级文化先贤的认同、褒扬与肯定。那段时间,省上文艺界,在集中贯彻落实文代会精神,我们几乎每个礼拜都能见面。当他得知我正在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上海交大西迁西安为背景创作舞台剧时,就特别关心起这件事来,先后几次问到创作进度。我说还在准备阶段,已去上海交大住了35天,在西安交大也住了4个多月,一边阅读,一边采访,还没找到很好的路径。他非常沉静地说:“这是一块硬骨头,啃下来了,是一个很好的东西,但对你挑战可能不小,恐怕还得从生活出发,看看有没有特别感人的生动故事。”这话我想了很长时间,我觉得这是他的经验之谈,创作,必须从生动感人的生活故事出发。当一件事,先想得很大、很玄虚,真正落地以后,不再想得太大、太玄虚时,也许路径就在眼前了。我从西迁的一个普通家庭入手,从而折射出了成千上万西迁大军的生命精神,一部先叫《西部风景》,后改为《大树西迁》的舞台剧,就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了。
我跟先生毕竟不是一代人,平常接触也没有到忘年交的程度,认识先生,更多的是靠阅读他的作品,最早读的是《柴达木手记》,也是他享有文坛盛誉的扛鼎之作。文坛公认:先生开了西部散文的一代先河,是西部文学的拓荒者,也是“石油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始终把生命匍匐在大地上,用脚步丈量勘探出了生活的深度、广度与温度,他是真正从大西北荒漠、戈壁、森林、山川、河流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大作家,他的笔名就叫沙驼铃。我对先生始终怀有一种崇敬与仰望的心态,在先生去世后多年,我去先生家看望他的夫人贺抒玉老师,她也是当代一位重要作家,她与先生同样十分关心着我的创作,在与贺抒玉老师的交流中得知,李若冰先生的童年、青少年时期,经历了人生的许多苦难,有些几乎是非人的磨难,以致他长大后,连准确生日都不知道,最后就以共和国的诞生日10月1日,作为自己生命的开启。仰望着墙壁上先生的遗像,深深吸引我的,是一头的沧桑华发,更是那双饱含着对大地、生命、他人、亲情深深眷恋的眼睛。
对于眼睛,人类已经有太多精彩绝伦的认知。达·芬奇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说法流传最广。孟子,比达·芬奇早一千多年就说过:“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后边的话,译成白话是这样的:“眼睛不能掩盖一个人的丑恶。心中光明正大,眼睛就明亮;心中不光明正大,眼睛就昏暗不明,躲躲闪闪。所以,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睛,他的善恶真伪能往哪里隐藏呢?”由孟子这段话,让我想到李若冰先生的眼睛,那真是一双清亮见底的眼睛。王阳明有四个字的格言,叫:此心光明,从李先生的眼中,就能找到这四个字的注脚。我从一个文艺青年开始,有幸阅读了这双眼睛,这双来自文学前辈、来自权威的眼睛,里面没有丝毫霸气、戾气、火气、盛气、怒气、怨气、嫉恨之气,有的只是苦难之后的大气,磨砺之后的浩气,见过了大世面、大热闹的敛气,绚烂之后的静气,经久飞翔、按落云头后的平和之气。我从他的眼睛里,读到的是欣赏、抬爱、呵护、激励、支撑、托举。那里面没有任何秀的成分,有的,只是一种情怀,一种生命的自然呼吸,那种呼吸,甚至是不需要让别人感到心跳与脉动的。
从很大程度上讲,一代青年的自信心,来自同时代长辈、先贤与权威的眼睛。一旦这些眼睛变得自私、冷酷、绝情、狭隘、鄙视、矫情、做作、欺诈、邪僻、伪善、瞒哄、作秀,尤其是自身都魂不守舍、游移不定、内里虚空,那青年的自信心树立,就需要费更大的力气了。
李若冰先生的眼睛很美,很沉静,很澄净,是一双最能折射出心灵光明的眼睛。
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先生的眼睛,仍在殷殷地、和善地看着我们这些晚辈,驮着文学艺术的辎重,咬紧牙关,艰难行进。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互动平台:
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sanqinyou
腾讯微博: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公众号: sanqinyou 用微信,添加朋友,或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 ·青春喜剧《徒弟》泉州开机 首日大戏潘霜霜战天泽
- ·陕西省旅游局调研督导咸阳市整治“不合理低价游”
- ·美原镇被命名为“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
- ·陕西省旅游局办公室关于做好2017年元旦假日旅
- ·从西安“城市会客厅”开始 漫步大唐盛景
- ·陕西乡村游冬季遇冷 该如何“保暖
- ·临潼:加强旅游景区餐饮监管 全力保障游客饮食安
- ·汉中打造智慧城市城区可免费上网 后期将扩大范围
- ·糖画指尖 百态世间
- ·南果北种在杨凌获得成功
- ·杨凌智慧农业技术应用专题培训线上线下同步开展
- ·一部关于咱富平老城的电影,着实令人着迷!
- ·安康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对申请创建国家
- ·陕西勉县“四个结合”力促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 ·黄陵:坚持以“文”兴“旅” 着力打造全域旅游
- ·陕西开展冬季旅游安全检查
- ·【旅游动态】陕西省旅游局与陕西省体育局签订战略(图)
- ·西安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 ·陕西渭南: 新老景区融合发展 寻求全域旅游“新
- ·景区主推冰雪主题 冰雪游成体育旅游新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