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 手机版
三秦游资讯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陕西民俗 | 图片美景 | 旅游线路 | 文化三秦 | 旅游视频 | 文化游 | 专题 | 租车 | 导游 | 评论
陕西名人 | 陕西知道 | 陕西美食 | 宾馆酒店 | 旅游攻略 | 陕西景点 | 景点门票 | 旅行社 | 特产 | 精品 | 论坛 | 团购
首页 | 综合资讯 | 西安资讯 | 宝鸡资讯 | 咸阳资讯 | 铜川资讯 | 渭南资讯 | 延安资讯 | 榆林资讯 | 汉中资讯 | 安康资讯 | 商洛资讯 | 杨凌资讯
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延安旅游资讯 > 正文

喜迎“十一艺节” | 黄陵的非遗文化记忆

2016-9-5 13:43:00  来源:延安旅游局  进入论坛

黄陵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留下了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及先民们的足迹,他们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产生于这块文化沃土的黄陵老秧歌、剪纸、黄帝祭祀大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镌刻着始祖、先民们走来的痕迹,也积淀了历代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这里面包括了民间文学(如各种传说、故事)、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习俗、民间手工技艺等。

近年来,该县按照国家和省、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的要求,以国家级非遗项目《黄帝陵祭典》和《黄陵面花》为重点,以传统文化为抓手,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加大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传承、保护、利用力度,逐年向中、省、市成功申报了《黄帝陵祭典》《黄陵面花》《黄陵老秧歌》《黄帝的传说故事》等三十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截至目前,《黄帝陵祭典》《黄陵面花》两项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九项进入省级保护名录,二十多项进入市级保护名录。同时,连续6年利用清明节、重阳节黄帝陵祭典活动,通过黄陵抬鼓、少儿腰鼓等表演,黄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展示展演活动,大力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使众多前来谒陵祭祖的海内外华人和广大群众了解、熟悉黄陵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有力地提升了该县的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祭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在古代祭祀是国之大事,古语云:“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黄帝是中国远古时期的民族部落首领,是原始社会父系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以其文治武功统一了当时的各个氏族部落,成为中华民族最早的一位领袖人物,开创了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一系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开启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先河,因此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后世子孙为了表达对黄帝功绩的怀念与感戴(据马骕《绎史》引证《竹书纪年》及《博物志》:“黄帝崩其臣左徹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黄帝祭祀便从此开始,据《礼记》记载:虞、夏、商、周都祭祀黄帝。此后,历经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直至当代,对黄帝的祭祀,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无论蒙古人当权的元朝,还是满人当政的清朝,历经千年而不衰,正反映了中华民族对先祖的“报功崇德”“继志述事”“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民族精神和情操。

黄帝陵祭祀在中国民族文化和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长期产生重大影响,与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其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科技、建筑、艺术、教育、音乐的传统密切相关,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黄帝开创的中华民族文化及其民族精神,在民族发展史上的作用是全面的、深入的。今天,祭祀黄帝,就是要弘扬黄帝文化,传承黄帝精神,继承祖先遗志,奋发图强,继往开来,进一步增强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激励爱国热情,为构建和谐家园、促进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该县民间剪纸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的黄帝时期,虽然那时还没有纸张,但先人们“结绳记事,颗首作画”,用简单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装点生活,美化生活,从黄陵桥山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陶片上就可以看到简单的图案,同时用兽皮、树叶制作的衣物来看,那时已有了原始的图案组合,虽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剪纸,但已为剪纸和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战国时期,人们用丝织的缣帛、绢素、絮纸等书写物(古时称为纸)通过镂空刻花等形式制作出精美的装饰等生活用品,在黄陵,民间艺人们普遍认为从汉代开始就有了剪纸艺术。而黄陵剪纸明快、古朴、雄健、率直、富有浪漫精神,仍然保留着汉代遗风,也更加印证了这一点。

南北朝至唐代,黄陵的剪纸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剪纸艺术也广泛地在民间流传。唐朝有位诗人曾经有著“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的诗句,可见剪纸这项技艺在当时社会中,已经是十分普遍的一项民间技艺了。到了宋代,一时间也出现了不少技术高超的能手,无论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戏曲人物、佛像等题材,透过刀剪的工夫,就成了一幅幅精妙绝伦、栩栩如生的作品了。到了明清两代,黄陵剪纸已深深地根植于广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据清嘉庆十二年《中部县志》载:岁时,正月元日,彻夜点灯,焚香荐牲设醴,供五祀,祭祖先……五日,未明时,户户剪纸为人并舟车糗饵,送之通衢,名曰:送穷。在此后的岁月更递中,黄陵剪纸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尤其是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黄陵剪纸出现了发展的辉煌阶段,一度成为陕西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

在该县农村,每当逢年过节、婚寿喜庆、乔迁新居等,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剪贴窗花、顶棚云子、碗架花、炕围花等,并相互馈赠,以示祝贺;他们剪凤凰、梅花来寓意喜上眉梢;剪钟馗、济公镇宅避邪;剪顶棚云子(装饰屋顶的大型图案剪纸),象征团圆、美满、吉祥;剪老虎、狮子则是舅舅送给外甥的满月礼品,意寓孩子健康、勇敢,这些剪纸造型和民间习俗紧紧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粗犷、纯朴、豪放的独特艺术风格,既有乡土气息,又有实用价值。

在黄陵农村,大部分农家妇女都会剪纸,其中不乏技艺高手,上翟庄的杨喜仙老人、张林召、李竹英、高水琴等一大批剪纸能手的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

黄陵面花自古以来就与黄帝的祭典紧紧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传说神农氏尝百草、识五谷(据《黄帝内经》记载五谷为“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自此,先民们便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进入了农耕的文明时代。“黄帝崩、葬桥山”(据司马迁《史记》),当时人们为了缅怀黄帝功德,祈求风调雨顺,在祭祀黄帝的过程中,以太牢(指三牲:豕、羊、牛)、时令水果、鲜花、五谷而供奉于灵位之前,行三拜九叩之礼,至虔至诚,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从而用面粉做出各色动物、花卉来替代三牲、花卉,用面花祭品祭祀祖先这一形式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逐渐由官方向民间转化,同时也紧紧地与当地的生产生活、岁时节令、婚丧嫁取、生儿育女等结合起来,更加增加了面花在民间的普及性和平民化特征,时代发展到今天,面花在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成为祭祀活动中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陵面花在黄陵民间文化中有极强的代表性,她起源于对黄帝的祭祀,又融入黄陵人日常的生产生活,经过几千年来的发展演化,这种习俗已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是人们内在心灵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具体体现,是黄陵人数典崇祖、不忘恩德、尊老爱幼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

黄陵面花制作工艺精巧,作工流程复杂,工序繁多,制作出的面花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赏心悦目,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他折射出黄陵作为轩辕黄帝故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黄陵民俗文化历史悠远、丰富多彩的总特征。

黄陵抬鼓也称“龙鼓”,是具有鼓乐和鼓舞两种风格特点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是黄陵祭祀活动和秧歌社火中常见的大型打击乐舞。

据《史记·五帝本纪》《山海经》《黄帝内经》《路史·疏纪·黄帝》记载,传说蚩尤铜头铁臂,能呼风唤雨,口吐烟火,交战中口喷大雾,使黄帝军队无法作战。因此,黄帝按照三宫五帝的玄机,八门九江的要诀,以指南车为先导,设王旗、王麾,以兽皮作巨鼓,用兽的骨头作鼓槌擂鼓催战,响声可传3800里,黄帝指挥军队,三门齐发,王将俱击,终于一“鼓”作气,征灭蚩尤。这种传说较详细地阐明了“鼓”是黄帝时期发明的。由此,这种豪迈粗犷、刚劲奔放的淳朴表演便繁衍流传于沮河两岸。

黄陵抬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通过多年的挖掘、搜集、整理、加工,逐步趋于成熟,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其表演阵容庞大,人数可达100多人,有大抬鼓一面(指挥鼓)16人抬3人打;中抬鼓四面,每面两人抬一人打;小抬鼓16面,两人抬两人打;32副,鼓旗四面,龙旗20面,指挥官一名。该县抬鼓有两种表演形式:一种为行进路途表演,一种为广场定位表演。两种表演形式的基本特点可分为:有紧凑强烈的“沙锣鼓”、简练浑厚的“摆套鼓”和“路鼓”“七锤”等鼓谱。如今,黄陵抬鼓主要在太贤社区北村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主要在祭祀黄帝、春节文化活动及相关庆典中进行展示演出。

黄陵抬鼓是黄陵当地土壤滋生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是黄陵人文民风的现实表现,而且它在不同侧面反映了黄陵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黄陵人民追求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境界。其表演是本土化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性质的独特舞蹈表演形式,对黄陵抬鼓的挖掘、抢救、保护,将极大地带动和促进黄陵民俗文化的发展,而它所具有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基本特征是罕见的、珍贵的。

老秧歌

老秧歌是普遍流行于黄陵及其周边地区古老的一种舞蹈艺术,据说,它是根据原始祭祀舞蹈和当地先民生产生活相融合的产物,在汉代和明代分别注入宫廷舞蹈原素,使老秧歌日趋走向成熟,后来民间艺人不断继承传统,不断发展创新,逐步形成了现在广场表演的风格。

老秧歌是黄陵民间舞蹈的总称,她的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要有:裙子舞(俗称提裙子)、霸王鞭(俗称浑身响)、哑铃舞、竹板舞、蜡烛舞、碟碟舞、跑竹马等,小节目有:跑旱船、八宝连环灯、小老鼠嫁女、二秃子打架、舞龙灯、耍狮子、耍老虎、鹤蚌相争等,在表演过程中,伴随着高亢激昂、气氛热烈、扣人心弦的鼓点,各支表演队伍交相辉映,时而裙子上下翻飞,时而霸王鞭铿锵作响,时而小丑、孩童嬉笑打闹,时而马蹄声声,一派歌舞升平、喜庆欢乐的景象,令观者无不心情激动,叹为观止。

老秧歌演出队伍之庞大,涉及角色之多,而且各类手工艺制作也尽显其中,是综合性的民间文化表现形式。黄陵老秧歌主要以广场表演为主,尤其以夜间表演效果最佳。

老秧歌是黄陵地区独有的且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他从不同侧面反映和记载了黄陵人民的精神生活和感情世界,是黄陵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美好未来的外在表现。

黄陵黑陶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黄帝陵周边地区发现了反映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灰坑和大量陶片。

黄陵陶器以刻花黑陶最有特色,多用于陈设陶器。产品有花瓶、花罐、花盆、笔筒等,其中双层透雕的作品别具一格。纹样吸收了剪纸、木雕、刺绣等民间工艺的造型,再根据陶瓷工艺的特点加以融合,把透雕、刻花、压浅、戳花等方法结合在一起,整体和谐、结构清楚、层次分明,虽无彩饰,但仍变化有致,形成了它独特的装饰风格。它经手工拉坯、修形、雕刻、烧制、熏烟、碳渗等30多道复杂的工序制作而成,光泽柔和,可以充分表现原材料的质感美。

黄陵黑陶以其质朴的色泽、细腻的质地、可塑性强的形态、制作便捷的工艺为人们所喜爱。该县龙乡陶艺厂员工潜心钻研,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集古、现代黑陶为一体,开发出一批旅游工艺品,形成古代、现代、区域、景观、民俗、民风六大特色,逐渐恢复失传已久的黑陶工艺,使黑陶艺术品更加古朴、典雅,有较高的收藏、观赏、实用价值,体现了现代和仿古产品精美绝伦的结合。

主要有花插、笔筒、百龙瓶、百寿瓶、黄帝功德瓶、楼空瓶、香炉、熏炉、烟灰缸、陶埙、四耳兽面尊、缠枝瓶玉壶春、单耳龙瓶、鱼型瓶等百余种产品。

黄陵民歌是普遍流传于黄陵城乡及周边地区的音乐表现形式,它的产生、发展、演化同诗歌、舞蹈是相互关联、相依相生的。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黄帝令伶伦定音律”,就充分说明在黄帝时代就有了较为原始的音乐观念,当时著名的《咸池》《云门》《木冈鼓之曲十章》就是我国原始的音乐作品。黄陵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聪明、智慧、勤劳、朴实的黄陵人民在继承古典音乐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充实着属于自己的音乐风格,这就是原汁原味、原生态的黄陵民歌。

黄陵民歌独具特色的演唱方式、丰富多彩的演唱技巧、深厚浓郁的地域特色,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在陕西民歌中是少有的,是弥足珍贵的,发掘、抢救和保护黄陵民歌,对丰富和完善黄陵民俗文化、陕西民俗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将产生一定的深远作用。从个体人格而言,黄陵民歌能激发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个体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背景,构成了个体创造性的民族文化根源和科学规范的文化基础。从总体上来看,发掘、抢救、保护黄陵民歌,对于继承传统文化精神,展示传统文化魅力,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和民族凝聚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延安信息网)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互动平台:
  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sanqinyou
  腾讯微博: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公众号: sanqinyou 用微信,添加朋友,或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编辑:秦人
 
相关链接
 
推荐信息
 
最新信息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6 三秦游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电话:189667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