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培元:回访梁家河
- ←扫描左侧二维码可以手机浏览该页面
梁家河,我曾经的扶贫点,一个小得不能再小、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拐沟山村。许多年之后的2013年秋末初冬,当我应邀回访它的时候,它早已经被写进一个重要人物的履历表中,成为了一个名留经传的村庄。
陕北延安和榆林,古老的黄河西岸,这片在风雪弥漫中曾被诗人、政治家毛泽东经典地比喻为“原驰蜡象”的神秘而荒寂的黄色土地,随后即成为了世人 关注中国革命的一大焦点。然而,之后的沉寂如同火山喷发后的休眠,使得新中国成立后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像这样偏远闭塞又贫穷原始的小山村,此地不知 还分布着多少。小山村的新纪元即从这时候开始。
那是上世纪60年代最后一个冬天。迎接他们的除了锣鼓喧天、唢呐齐奏的热情,还有呼啸的西北风和凌厉无情的严寒。一路北上,光秃秃的黄土丘陵世 界,川道里的溪流冻结成了玉雕般的冰川。路旁的石崖上,悬挂着令人惊异的冰瀑。不通火车,甚至没有轿车。将近3万人,他们乘坐着几十辆敞篷大卡车从西安出 发,一路浩浩荡荡,歌声不断、笑声不断地向着黄土高原深处那向往已久的圣地进发。等到了延安城,许多人的双手双脚都已冻僵,但是心里还是热乎乎的。广阔天 地大有作为!大伙的热情空前高涨。加之到了延安,望到了宝塔山,涉过了延河水,受到了热情洋溢的夹道欢迎。向老区人民学习!向老区人民致敬!不少人激动得 热泪盈眶。英俊而沉默寡言的他,高高的个子,立在一辆车上,眼圈也是红红的,显然同样被老区人民的热情深深感动了。车过甘泉,他想象着父亲时常讲述的毛主 席、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初到陕北时的情形,便暂时地忘记了心中的忧虑。到了延川县城,又换上了马车,到了文安驿公社,又换上了毛驴车。仔细看,赶车的老支书 就像信天游中唱的那样,身穿光板老羊皮袄,头上笼着脏兮兮的羊肚子手巾,黄土一样颜色的脸上,密集的皱纹也就像那山坡山峁上的沟壑一般苍凉深刻。“娃娃 们,天不早了,赶紧上车,咱还有十来里路哩。”听着这亲切的话语,他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亲近,感到自己的双脚离这黄色的土地是越来越近。川道里刮来一阵 猛烈的寒风,那风头就像锥子一样,一下就刺透了他的全身。别人都穿着厚厚的棉猴,头上戴着大皮帽子,惟独他没戴帽子,还穿着单薄的棉衣。刺骨的严寒使他浑 身发抖,不由得缩作一团。他紧紧地搂着自己那只木箱,这才意识到生活的教科书竟是这样的无情。越往背阳的山沟深处行进,气温也就越低。他开始感到周身麻 木。老支书见状,硬是解开皮袄把他紧紧地搂在了怀里。那烟草混合着汗腥和黄土的气息,从此,便成为了他记忆中最感人的气味。
驴车离开川道的公路拐进沟道,又从沟道转进更细小的拐山渠里。他想象着,在这荒寒的天地之间,驴车就像一只沿着一棵大树的枝杈行进的蝼蚁。直至 沟渠狭窄得再也无法前进时,名叫梁家河其实并没有河的村庄才算到了。掌灯时分进庄,他抬头望望巴掌大天空的几颗冷冷的星星,突然感到自己被强烈的寂寞和失 望紧紧包围了。第二天他才看清,几十户人家,十几孔土窑洞再加上几孔接口石窑,散落在沟渠崖畔。全村几乎没有一片可以用来耕种的平坦土地。人畜饮水要到深 沟里去担,而种地又要爬上高高的山峁山梁。他不久就意识到,酷旱与生产力的原始低下,像两条绳索,捆绑困扰着人们的身心。那时候的梁家河,它的贫穷与偏远 是显而易见的,但却因了这些北京娃娃的到来,又命中注定了这里以后将要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就像当年杨家岭或是枣园村那样令人感觉自豪而神奇。
静夜之中,梁家河村中这一孔隐没在黄土沟渠深处的同样是冬暖夏凉的窑洞仍亮着灯光。同伴们都睡下了,他照例伏在炕头的木箱上看书做笔记。那木箱 还是当年父亲装文件和书籍用的,从延安带到西安,又从西安带到北京。如今千里迢迢从北京随他而来,里面装满了他心爱的书籍。静夜之中,这木箱、油灯和伏在 木箱上读书的少年的身影并不被人们留意。但是40多年后,这情景却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美好回忆。窑洞、木箱,火光与灯光,在暗夜之中呈现,总是那样令人 感到亲切振奋。从井冈山的火光到延安窑洞的灯光,历史证明这是一个民族智慧聚集照亮前途的灵光酝酿,是振兴中华雷鸣电闪的能量聚集。而这样的震撼,往往在 常人浑然不觉中发生。因此当年谁也不曾留意,白日同农民们一同劳动一整天,夜里当全村人都已安眠,惟独他还盘腿坐在这窑洞土炕的油灯下苦读沉思。昏暗的灯 光把英俊少年的身影投在窑墙上,他显得高大了许多。他是消瘦而忧虑的。一场大病过后,显得十分虚弱。
他来到这里插队,并不像许多人那样是唱着跳着,或是当众讲着“扎根一辈子”的豪言壮语来的。他是黑五类子弟,父亲是有严重问题的“走资派”,眼 下仍被单身监禁着。他已经好多年没有见到父亲,思念时总也想不清楚他的面容。条件好一些的川道村庄轮不上他。这里到公社要走大半天,进一趟县城,来回得两 三天。然而他不能不时常给母亲寄信,也不能不购买生活的必需品。还有,就是到书店买书,到县文化馆的阅览室翻阅报纸杂志。因此他的鞋底子早已经磨穿,不得 不垫上纸片走路。说真的,他起初并不安心在这拐沟队里受罪。每天晚上虱子跳蚤咬得人睡不着,白天从早到晚在山里劳动累个半死,回来两顿饭吃的是糠窝头,扎 着喉咙难以下咽。睡觉、劳动、吃饭,竟然成了许多人插队难以闯过的三关。这三关就像是老天故意设下的拦路虎、下马威。起初他实在受不了,感到自己就像一只 被生活的激流推到岸边搁浅的小舟,甚至想着要擅自离开……但是他被陕北农民的宽厚真诚和质朴无华的言行感动了。吃着村里人家的饭食,穿着房东大娘做的遍纳 鞋,还有老支书慈父一样的关怀,他再也不忍心想着离开。他想起了父亲时常的教诲:在人民群众中最安全,为群众做事情最幸福。他暗暗下决心要留下来干一点事 情。他想着要改变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首先想到了打坝修地,随即又想到了搞沼气解决农民烧火点灯问题。这是这个小村几十年几百年间没人敢想的事情,而他 却想得十分认真。他默默地在心中构想着蓝图,甚至兴奋得彻夜难眠。他夜里做梦,再也不感到自己是被搁浅的小舟,而是黄河上一只即将搏击风浪的羊皮筏子!于 是少年的心中有了生活的航标,他像父辈当年一样,在这远离都市文明的土窑洞中,开始了默默无闻的奋斗。于是人们看见这个态度和蔼、举止沉稳的少年,就像真 正的陕北农民一样,平日劳动生活中有了歌声和笑容。忠厚踏实,只做不说,就像黄牛的品性,农民们很喜欢他这样的性格。他成了人们眼中的好后生。村里的婆姨 女子们瞅着他的目光里充满了爱慕。老支书更是把他当成了宝贝,精心地培养着自己的接班人。
春天走了,秋天又来,夏天去了,冬天复至。窑洞的灯光灭了又亮了,窑墙上的影子出现又消失。日子一天天地流过去,他的感情与心思也一天天地沉下 来。不知从哪一天开始,他把这个穷困的小村庄当成了自己的家。经过连年累月的磨炼,他终于同乡亲们完完全全地融为了一体。他到公社、县上开会办事,人们看 不出他是北京插队知青了,以为是当地谁家的好后生。是的,黝黑的肤色,宽阔有力的臂膀,因奋力劳动而开始有些弯曲的四肢,再加上并不自觉的口音的变化,还 有那地道的青年农民的衣着,甚至包括眼神与姿态……他完全是一个当地人羡慕的足劲后生。他呢,也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人们,爱上了这一个小小的村庄,同村里 年轻人情同手足,把村里所有人家的事情都看做是自己的事情,甚至连过年都舍不得离开。他感到自己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朝夕相处,同甘共苦,血肉相连, 息息相关,他再也不愿意离开梁家河,不说扎根却胜似扎根。于是,他入了党,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县里面一同来的那些当众宣布过要扎根一辈子的人陆续离开 了,他仍然默默地坚守着,成为远近闻名的真正带领着全村人摆脱贫穷的带头人。
他带领大伙在村子前沟打了连环坝,整出了几百亩的川水地。他带领大伙给家家户户搞起了沼气,解决了烧火、点灯的问题。他还带领社员在光秃秃的山 坡上种了许多的树,有苹果树、梨树、枣树和花椒树。春天满村是花,秋天果子飘香。村子的面貌在一点一点地变化,他的思想感情也在一步一步地升华。他的脸上 既有农民那样欣慰的笑容,又有自己独有的深沉的思虑。他由那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辛劳中体会出了生活的要义。村子里还没有通电通路。天旱的时候,需要用柴油 机带动水泵抽出坝里的水灌溉庄稼。秋天送公粮还需要人们汗流浃背地拉着架子车……大热的天,他穿着背心高挽裤腿弯腰发动柴油机的时候,心中还想着为村里通 电修路的问题。县广播站的记者这时正来采访,就为他抓拍下了一张照片。几十年后他自己早已经忘记了这件事,可乡亲们还完好地保存着这张珍贵的照片。人们把 它放大了挂在他住过的窑墙上。还有他当年带领支部一班人规划建设沼气的情形,当时被村里的民办教师画成了彩色壁画,如今竟然还在村中清晰地呈现着。还有他 上学临走时同人们的合影,也都悬挂在墙上。
离开的时刻是痛苦的,他这才体会到了什么是依依惜别。那时经过努力,村子里已经通了电,也修了一条能够行走手扶拖拉机的道路。县里以先进知青的 名誉破格推荐他上清华大学。临别的那天晚上,他心情沉重地主持召开最后一次支部大会。他把自己想到的每一件事情都作了周全的安排和叮嘱,最后指定由年轻有 朝气的石春阳代理村支部书记。说完了这句话,大伙都不做声。他发现大伙的眼里都闪着泪光,顿时鼻子一酸,自己的眼前也模糊了。
整整7个春秋,梁家河的小米南瓜和烈日严寒,终于把一个文弱的少年养育锻炼成一条思想成熟、意志坚强的陕北汉子。他感谢梁家河,感谢延安和陕 北。在这小小的山庄,他不仅读完了父亲推荐给他的那一大箱子经典书籍,更精读了“社会实践”这本无字句却是更加深刻丰富的大书。此时此刻,当他伸出那满是 老茧的手同人们一一握别,他实在是恋恋不舍呀。第二天,告别的时刻,坚强的汉子哭了,全村人也都哭了。老支书久久地拉住他的手不愿意松开。他也舍不得松开 呀。他心里对自己说:今生今世,无论走到哪里,你同这个村庄的深情永远不能割舍。
眼下,当人们走进这孔窑洞,望着那张悬挂在窑墙上的离别时的合影,仿佛又看到了那感人至深的一幕。坚强的汉子,他同这个养育了自己更是锻炼了自 己的生活熔炉般的村子的深情,他的整整7年的艰辛而多彩的青春年华,依然随着人们的记忆而铭记在这里。人们还把他离开后陆续写给村民的信,把他1992年 回来探望乡亲们的照片,包括他引用的诗人贺敬之《回延安》的诗句和感人肺腑的话语,都书写放大了悬挂在村部的墙上。他住过的窑洞成了村里人的自豪和骄傲。 已经80多岁的房东吕能有老汉终日守在窑门口义务为人们讲述往事……这一切,都是因为在这里起步成长的少年,日后成为了一位对国家民族有担当有贡献的杰出 人物。他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知识青年插队锻炼的收获。作为两万多北京插队知青中的一员,他成为了知青群体的骄傲,更是延安人民的骄傲。
笔者当年也曾经有幸在陕北农村插队并担任村支部书记,此后又在延安工作多年。多年前的一天,突然接到一个遥远的电话,是他熟悉的声音。他亲切地 唤着我的名字,语音依旧是那样的和气沉稳。他说:“培元,有件事请你帮我办理,就是我们梁家河扶贫的事,村里时常为一些具体的事情来找我,我看你还是把我 们梁家河村当成扶贫的承包村吧。全面地做个规划,从根本上统筹解决长远致富和发展问题。”“好吧!我一定办好!”我痛快地答应了,此后一包就是4年。我同 村干部们一道,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做了一个全面的发展规划,并同村民们一同克服种种困难,认真加以实施……我这次回访,就是应老支书和村干部们的邀请而 来。柏油路一直通到村子里。看到如今富裕文明的村貌,我感到了由衷的欣慰。我想告诉当年那位励精图治的英俊少年,从前那个初步变了面貌的你们的梁家河又上 了一个发展的台阶,一个富裕文明的美丽乡村呈现在世人面前。乡亲们都盼望你再回来看看,看看山村的巨变,看看人们的生活,你一定会感到高兴的。
三秦游QQ群:
三秦游群①:3532197 (三秦文化综合群)
三秦游群②:24288209
(旅游活动群)
三秦游群③:81817349 (车友、自驾活动群)
三秦游群④:70760386 (年票专属群)
三秦游群⑤:146721821 (旅游咨询群)
三秦游群⑥:82616561 (旅行社合作群)
三秦游群⑦:93966174
(陕西特产供应商合作群)
三秦游群⑧:146722047 (投稿群)
三秦游群⑨:134982308 (摄影作品分享群)
互动平台:
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sanqinyou
腾讯微博:http://t.qq.com/sanqinyou
关注“三秦游”微信公共平台: sanqinyou 用微信,添加朋友,或扫一扫,以下二维码
编辑:秦人
- ·忽培元:回访梁家河
- ·陕西延安:改善生态环境 打造红色旅游首选地
- ·延安:打造全国红色旅游首选地
- ·漫谈延安古代历史文化⒀
- ·漫谈延安古代历史文化⑿
- ·漫谈延安古代历史文化⑾
- ·让智慧旅游助力红色旅游发展
- ·漫谈延安古代历史文化⑩
- ·漫谈延安古代历史文化⑨
- ·狂奔吧!延安5000余人健步走(跑)比赛盛大场
- ·百万花开红艳艳 子长首届山丹丹节开幕
- ·延安旅游新添“多彩黄龙”
- ·红都之美 魅力独特 中国文化记者赴子长采风
- ·【红色记忆】诞生在延安的《新民主主义论》
- ·红色收藏 留住圣地人的红色记忆
- ·暑运期间延安至山西吕梁临时加开一对客运列车
- ·深圳画家延安采风 艺术之旅“寻梦源”
- ·杨霄在延安革命旧址联合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
- ·网络达人走进延安 体验推介圣地旅游
- ·重庆完善交通网支持旅游业